現代的世襲邊防軍,府兵為各地守備部隊和衛軍的後備兵源,都屬常備軍,
(此外,還有部分來自各鎮節度使的地方部隊等系統的兵源,以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出兵高勾麗為例,出征的除了隨駕禁軍,五衛衛軍,江、峽、淮、嶺諸府府兵,營州,松漠都督的邊軍,平盧、盧龍鎮的地方團練軍,還有突厥、羌、鮮卑等族的蕃兵,附從的契丹、奚等藩部的族兵,新羅、百濟等屬國的從軍,以及臨時招募傭軍性質的“義從”,浩浩蕩蕩的幾十萬之眾)
十六衛除本衛兵馬外還各領40…50軍府,作為戍守和後備部隊。
但每衛所轄的數十軍府是交錯散佈在天下諸道中,既在地方上透過不相統屬的關係而相互制約,又在京畿本衛中透過多來源的兵員,防止某方面勢力利用鄉黨等名目抱團坐大。
這時代的軍隊,步軍主要構成是槊兵和刀牌手,前者配備步槊(帶斜刺的槍)、矛、鉞、戩、戟等長攻兵器,後者配備大小各式盾牌和刀、斧、寬劍、錘、鉤等短戰武器,穿的是金屬和皮革揉制的鑲嵌甲。
騎兵穿的主要是前後接合的兩鐺鎧或是皮軟甲。配備身杆稍短有握槽,尾帶可以倒插地上的短刺的馬槊(也就是所謂的槍騎兵)針對遊牧民族正面具有強大的衝擊力,但迴轉和機動性稍遜於短兵快射遊牧騎兵。因此在邊軍中還有類似遊牧騎兵配備由蕃兵和義從組成的胡騎營,以及流放犯組成的泅營。
唐代計程車兵沒有什麼嚴格的兵種區別,除騎兵外所受的訓練,基本上都可以通用,作戰能力平均。差別的只是武器配備的不同而已,因此也沒有單一配備部隊,就是以弓弩手為主的射生營也會配備上150名的槊兵和刀牌手組合大隊,作為近身的掩護。而屯騎和越騎組合中也會搭配少許高機動性的胡騎充當斥候和警戒。
其裝備到火一級,每火備六馱馬。具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钁、鑿、碓、筐、斧、鉗、鋸皆一,甲床二,妗��歡泳呋痤腦摶唬�羋砩�唬�最俊⒆惆斫勻�蝗司吖�唬�溉����弧⒑岬丁㈨率�⒋笥劇�置薄�腫啊⑿刑俳砸唬�蠓咕哦罰�錐�罰�宰員福�⑵浣殯小⑷志卟賾誑狻S興�饜校�蚴悠淙攵�齦���
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凡民年二十為兵,六十而免。其能騎而射者為越騎,其餘為步兵、武騎(騎馬步兵)、排手、步射。
第七章 背景二
而安史之亂的前後大概始末,就在安氏叛亂前數年內年發生了許多間接促出安氏產生叛亂的大事件,天寶十年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八萬討叛唐盟約之南詔,(史稱天寶戰爭)於西洱河大敗,死六萬,同年安西外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好大喜功,奔襲西域諸國昭武九姓的石國滅之,石國太子求援大食,引兵入攻,同年高仙芝率精銳三萬深入大食追擊,血戰六晝夜,兵敗恆羅斯城,大唐在西域的統治一敗塗地。八月安祿山領軍平盧軍七萬攻契丹,於土護真河全軍覆沒。同年又歷經百年不遇之天災,八月南方漕運中心廣陵風災,沉船無數,漕運一度中斷,九月京師武庫大火,焚燬軍械數十萬件。十月京城六十天豪雨成災,淹沒無數,莊稼絕收,餓殍遍地,皇帝於寶壽寺大開道場祭天祈福,楊國忠卻弄了幾棵飽滿的秧苗證明天災不影響收成,皇帝居然也相信了,繼續歌舞昇平。天寶十三年,楊國忠以宰相兼任劍南節度使,使劍南留後李宓再攻南昭,七萬唐軍深入遇戰和城不下,卻因水土不服感染瘴疫而死者十之七八,楊國忠瞞上不報為掩過再多次派軍,終至前後多達二十幾萬唐軍,前赴後繼無一生還。就在安氏造反前的同年二月,還不顧群臣反對準了安祿山以三十二蕃將接任邊鎮要職的奏請,於是安氏叛亂時機已經成熟,與十一月初九起兵十五萬,以奉詔勤王誅楊清君側為名,招降納叛,裹挾無數,先後在三河(河東、河西、河內)山南山北其他黨同的中原重鎮大將阿使那承慶、安忠志、崔佑乾、張孝忠、蔡希德,工南新、田承疇、李歸仁、張通儒、史思明、武令詢、達奚珣等起兵響應,麾下本軍號稱武有三十二番將,文有嚴莊、高尚、張通儒等名佐智囊,而中原百姓承平日久,不識兵革,叛亂中心的河北州縣急警飛報,如雪片飛。皇帝急使封常清為范陽節度使,領軍堵截。節節失利,河北二十四州郡相繼淪陷,月底叛軍入山西,陷太原府,皇帝殺安氏質子安慶忠,再次組織東征軍,英王李腕為元帥,左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副帥,仍是敗績連連,十二月初三叛軍過黃河,入河南,初五榮陽失守,初八陳留失守,十日開封陷沒,十三日圍攻洛陽,虎牢關一戰十幾萬新軍為敵軍所奪志不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