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力。
雖然有如此之多的限制,但是絲毫不妨礙它成為最強大最昂貴的兵種,因為一般的弓箭是無法傷害重灌甲騎兵的,但是,強弓、弩箭、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發射武器還是能夠造成損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夠堅固的精鋼裝甲可以在很近的距離(如果弓箭手拼命不躲開的話)抵擋普通的弓箭。
而這正是大食軍隊的短板,他們不缺少優秀的輕騎兵,但是他們的弓騎兵卻缺少殺傷力和威脅。他們的軍隊雖然同樣擁有重型投射武器,但是移動不便,射擊速率慢,數量有限同樣是他們的弱點。
因此,能夠正面對攻重騎兵的,也只有同樣身為戰場壓路機和開罐器的重騎兵,重灌甲騎兵的互相攻擊簡直就是災難。除了互相沖鋒,恐怕就沒有什麼其他的作戰方式了。衝過去,再衝回來,人越來越少,速度越來越慢,直到雙方精疲力竭才鳴金收兵,很難產生決定性的戰果。如果有一支哪怕只有很少的步兵配合,設立粗陋的陣地,恐怕對方也要多少處於下風了。
所以說單純的重騎兵戰術是很有限的,這也是中國古代逐漸放棄發展重騎兵的原因,但在波斯這片高原大漠土地上,卻發展出了另一種極致。在這裡,重騎兵甚至發展出專門用來攻堅的戰術和配備,配備了一定騎兵用的鐵頭撞縋,破門斧和大錘後,足以將一個防備齊全的城鎮踩踏成廢墟。
這種體驗和經歷,對於大唐遠征大軍中,近萬甲騎具裝及其其他重灌改良化的騎兵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過程,他們只要用身體做武器,甚至不需要揮舞刀槍,就能夠在造成巨大的殺傷……
按照充滿山脈褶皺的高原分佈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徵明顯的自然地區:伊朗高原扎格羅斯地區、內陸茺漠盆地或中央茺漠盆地、裡海沿岸地區、古代的帕提亞地區、包括山外呼羅珊平原在內的東伊朗地區。
越過大半的內陸盆地之後。伊朗高原唯一的阻礙,就剩下聚集在西南扎格羅斯山脈周圍的胡澤斯坦和北方靠近亞美尼亞高原的,群山之中眾多河谷構成的米底行省。
因此,西南最後的屏障。群山腳下,麥海迪的軍隊,也對遠道而來的敵人前鋒擺好了陣勢,作為中堅核心力量的是碩果僅存的呼羅珊禁衛軍,他們也是戰場的風向標和指揮中樞。
在他們前方是,胡澤斯坦當地重建的野戰軍團,主要是法爾斯的弓箭手、斧兵,調集自更遠西部地區的阿拔斯重步兵和矛手。來自伊拉克南方的城市標槍手,來自中部阿拉比亞乃至更遠地區的沙漠騎兵和城市志願兵,則按照更小編制的聯隊,分成數十隻旗號。鬆雜湊隊在禁衛軍的後方。
左方是北方遠涉而來的米迪亞或者稱之為吉巴勒軍團,在華麗的傘蓋下是米迪亞總督的車
他的頭盔有金子做的尖頂。在總督的左右有一大群將軍和首領,他們的頭盔頂上有圓形飾物,如同鳥冠。
米迪亞軍隊裝備金屬和縫製的盔甲,頭盔有金屬的但更多是皮革縫製的。頭盔縫製的很厚。長度一般達於耳的下部,較長者下垂至肩部,形狀與頭形一致,貼扣在頭上。頗有古代米底王國的古風意蘊。
將士穿著貼橫排金屬片的鑲嵌皮護胸,由卯釘固定。鐵片寬度兩指多。胸甲的長度一一般不小於2。5英尺。為了減輕胸甲對肩部的壓力,米迪亞人用腰帶把它緊束在腰上。並使用亞麻材料縫製的甲衣背心。
這些米迪亞人體格健壯,面板髮暗,臉扁平而眼睛深凹。每人背後都有一張複合弓,米迪亞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較為精良的。
他們的弓一般是用圓木條製成。長度5一5。5英尺,中間粗兩端逐漸細尖。也有複合材料製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條牛筋,用樹皮將各種複合件緊纏在木弓上,這些複合弓力量大,射程遠,但不易拉開。
他們的近戰武器是短矛槍和斧頭,當弓箭射完或者敵人逼近,就會使用這些武器投入肉搏。
米迪亞軍團的右翼是附近省區組成的亞述軍團,打著三到四個兵團旗。
亞述軍團計程車兵戴著尖頂式頭盔呈圓錐形,底部有1一2個環,前額外一般有半圓的護罩,有的頭盔掛有下垂的護頸,上覆金屬片以保護額、頸、耳、後腦。
亞述軍團的將領,則戴鳥冠式頭盔,製作材料為金屬,盔本身呈半圓、大半圓形,頭盔下緣連結下垂的護頸和耳蓋。頂部有一馬冠,有的為金屬製、有的為一簇茸毛,樣式有的向前彎曲呈勾狀,有的向前後兩邊彎曲呈雙勾狀。
亞述人是最早使用鐵鎧甲的民族之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