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行,這是作為按照抵抗激烈程度。分別所作的事後處置,運氣好的話作為苦工到附近的礦山或是不毛之野力去開荒,運氣不好的話就會當做奴隸賣到遙遠的異域他鄉去。
部分當地已經降服的首領貴族長老之流,也謙卑而恭謹無比的帶著家眷和族人,成群結隊的跪伏在路邊,用眼角偷偷摸摸的餘光和膽戰心驚的心情,望著前後綿連不見盡頭的兵甲魚儷。
終於我的行帳和旗幟,在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之間,被稱為“瓦拉明”當地最大的高原淡水湖畔,重新矗立起來,在此之前這裡已經被連雲式的各色帳篷和車營,所填充的滿滿的。
他們都是先期越過高原中部盆地邊緣卡拉為沙漠,突入西南方進行軍事冒險的藩部軍隊,所取得前進基地。
在湖畔不知名的廢棄古代城市遺蹟上,正在建立一處新戰地祭壇,軍隊祭壇很簡單,繞以青繩,張有幕帳,置軍牙及軍旗的牌位。祭祀要用全套祭品,牲用太牢。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如果沒有牛可以羊豬代。只要統帥以全副軍服獻祭,將校陪位。宰牲的血仍然要“釁鼓”,把宰牲的血塗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禮,稱作釁,這一點古今中外頗有類同。
如今在嶺西行臺旗幟下作戰的藩屬軍隊雜而眾,因此配祀在軍中享受血食香火的神主眾多,按照主次遠近既有遠古的五金軍主蚩尤旗,也有後世來自佛門的護法軍神沙毗門天,又加入了來自北印度和吐火羅崇奉的雷帝因陀羅,流傳在呼羅珊等地的波斯萬軍之主韋勒斯拉納等等不一而論。
透過這些驅使和運作在大唐軍中的神秘主義和宗教軌儀,從心理上鎮壓和驅逐那些被征服當地現存的鬼神淫祀,定期維持和提升本**隊及其附庸勢力計程車氣。
伊朗高原獨有的氣候,讓這裡的春夏涼爽而乾旱,冬季溫和而乾燥,但對已經征服過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大唐將士來,高海拔地理和氣候的削弱和影響,反而不是那麼明顯了。
越是深入這片高原,我深刻的感受到重騎兵,作為一隻歷史悠久的古老兵種,在當地是如何如魚得水的縱橫帷幄的。
這是由高山河谷大漠鹽沼,荒涼孤寂而四通八達的地理勝型,以及所面對的敵人所決定的,往來東西方大陸之間,頻繁變遷的遊牧民族,讓處於這片地區的古代王國一次次崩潰。又一次次復興,也發展處騎兵至上的獨特軍國主義傳統和軍事文化。
要知道通常情況下,重灌甲騎兵的戰馬只用來戰鬥,平常行軍以及負載其他戰鬥和生活用具要靠扈從和其他馬匹。造成沉重的輜重負擔。
重甲騎兵本身也只用於戰鬥。由於這個兵種配備和維持極為昂貴,一個兵相當於十個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個普通騎兵。
重灌甲騎兵在行軍的時候一般不會裝甲,一方面是騎手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儘量的愛惜戰馬,以便能夠在衝鋒的時候獲得最好的效果,也是為了在衝鋒結束後能夠還有足夠的馬力逃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重灌甲騎兵幾乎無法進行長途的奔襲,對於突發的遭遇戰也缺乏反應時間。
用重灌甲騎兵進行奔襲。在距離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的——不能快跑,不能太遠,時間不能太長,不能上山道、進溼地、進沙漠、進森林、攻堡壘。
他們總是需要慢慢的披掛、慢慢的上馬、慢慢的排隊。沒有良好隊形的重灌甲騎兵會發生嚴重的互相踐踏。
重灌甲騎兵要衝擊的是敵人的薄弱部分,整個陣地的一個薄弱部分被沖垮了,敵人的末日也就快了。
重灌甲騎兵排列的隊形一般是橫隊,各個橫隊之間要保持數十個馬身,以保證後面的馬不會因為無法停住而發生“追尾”。這種衝鋒如果沒有足夠的重步兵和輕騎兵掩護。側翼就會變成敵人的重灌甲騎兵的進攻目標。
重灌甲騎兵基本上是一擊必殺的,衝鋒一次之後,必須用很大的迴旋半徑才能反過來進行掉頭的衝鋒。在運動過程中,減慢速度就是自殺。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轉彎半徑,如果遇到敵人陣地內的各種對付騎兵的障礙物。就會被衝散隊形。
一旦有個別的重灌甲騎兵被步兵圍住,就會很容易的被宰殺或俘虜。重灌甲騎兵是不能用來追擊的。他們的戰馬只能用來衝刺,超過一定的距離就會失去體力,他們的動量大不能靈活的轉向,視野小容易遭到伏擊,不夠靈活不能適應肉搏和俘虜敵人。
足夠的輕騎兵伴隨或是跟隨步兵作為策應和護翼,以鞏固戰果維持戰線並及時的進行呼應,才得以讓重騎兵充分發揮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