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
因此願意做小丫頭門人的趨者若騖也就不奇怪了,就連劉長卿那些名士才駿也不能免俗,特別是對許多既沒有背景承蔭、也沒有資格被保舉的人來說,相比窮經白首,苦讀十數年,才考一個出身,然後還要排隊按照資歷和背景等放官,拜在公主府上做門人,也算是一種捷徑,俗話說宰相門口七品官,公主門下至少也有五品到九品,而且是有編制有待遇還有繼續轉正空間的職事官,不是那種榮譽會長、榮譽主席式只有資格沒有職權的散官。比起那些就算放了官,也就領個校書郎或者是縣下丞、令、尉之類小官,再從底層重新打拼苦熬上來的同窗,更接近朝廷中樞,機會也更大。
我雖然不喜歡政治,以及與政治相關糾纏不清的,隨便沾點邊就被複雜化的人和事,但是卻相當享受權利地位帶來的便利與成果。
就象某些都市小說寫的一樣,大家一樣平頭百姓的時候,痛恨一切特權和強勢,什麼太子黨啊,什麼官商勾結啊,整天被迫害的,血淚斑斑的彷彿天下黑暗到,恨不得推翻一切,但一旦真正自己有機會到了相應位置後,比如認大官的乾爹,救了超級富豪老頭等等,卻比別人更變本加厲的享受自己曾經痛恨的階級和特權帶來的好處,恨不得靠施以別人身上更大更多的強權來,顯示自己比曾經唾棄太子黨、官商等存在,更有權更有勢力,更高人一等的存在。
我沒那麼虛偽,但為了確保我的好日子長治久安不動搖,準備足夠利於不敗之地的籌碼和底氣是必要的。
我心道什麼性情中人,應該是怪人一堆把,為了表示入鄉隨俗,個個起的名字都是什麼西斯啊、高森啊、莫非啊、鄧肯啊,陳保羅什麼的,兼具了漢姓與西方的奇怪色彩。
當然,到他這個年紀,逢迎拍馬的火候已經超脫出需要形容詞的境
道我不喜歡繁文縟節和華麗辭藻,很快轉到正題,謙
“大人交代的事物,已經有些結果了”
所謂民以食為天,在這個以農業為根本的時代,在時不時的糧荒威脅下,我也不是沒有想做一些努力,將一些農業增產的可行性,利用範允謙的職權範圍進行一些秘密推廣實驗,交給他的好處是,不會問理由,只會盡力做好,當然大部分結果是讓人沮喪的。
比如,一般馬按照用途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地馬,大部分不適合做騎乘用的戰馬,但是用做拖拉馱載的挽馬,卻是再好不過,成為我交通計劃重要支柱。這退擔骸祅蟾紓回好,畜力持久,而且對崎嶇的山地適應性好,吃的要求也不高,我曾經請教過用這些馬耕田的可行性。
結果發現,古代的勞動人民不是傻瓜,養馬和養牛的成本怎麼同日而計,用馬耕田,哪怕是最差的馬,吃的也不一樣。就好比簡單便宜又省事的拖拉機不用,非用吉普車去犁地,是一種極大的浪費,而光要把普通的食用牛馴養成適應耕作的田牛,起碼也要十幾代自然選育,更別說馱馬了。想想那些小說裡動不動馬多的可以裝個釘掌,就拉去犁地的同志們,原來他們生活在火星上啊。
至於號稱高原之舟的犛牛也一樣,這東西雖然強健耐寒耐缺氧,據說吃的是蟲草,飲的是雪水,肉質那是沒話的說,但生長週期漫長,往往要六七年才能長成,因此當地牧民們一般不把犛牛作為食物,而是當作生活中重要的生產工具來用的,犛牛的糞便,更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上好燃料,吐蕃缺水,沒有洗碗之說,用天然潔淨綠色無汙染的幹牛糞來給客人刷碗,算是一種較高的禮遇了。
但如果大規模拿到平原上來養,就會因為水土不服,不知道要暑熱瘟死多少了。所以我只能在屬於高地氣候的,松州建立加工廠,直接從部族手裡大量剩餘牲畜,加工成燻腸罐口等耐久長存的肉製品。
顯然大多數YY小說,都把發展農業生產當作兒戲,卻不知道這個漫長的研發週期,一旦環境氣候發生大變化後,其抗病蟲害能力和產量等資料也會發生變化甚至絕產。而農業生產又沒有多少捷徑可以投機取巧的,多少投入多少產出,象歷史上嶺南被稱做“百日熟”的三季稻的,成熟週期縮短的代價是品質和產量也隨之縮減。
農業科研不是簡單的把這個物種移植到那個地方的問題,1+1未必等於二,而是氣候地理乃至水文環境都有莫大的干係,許多物種有自身的氣候和自然環境適應性,嶺南的三季稻到了四川可能就種不活,吐蕃耐高寒的高原馬到了南方也可能水土不服。沒有經過長期的選種和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