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以升揀、廢置揭帖兵籍;有調更戍,則遣使給降兵符。大事則稟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則擬進,其付授者用扎。
“要多少……”
我頭也沒抬道。
本朝的軍、城、鎮、戍四級邊軍體系中,除了那些傳統世襲的軍戶外,還有一種另冊的編制,直接是從開國時的絳戶和傍邊健兒沿襲下來的,以藩附部落組成的附從軍隊,一個大部落往往就是一個軍州,平時作為防備邊境的緩衝,戰時按照需要徵他們配合官軍作戰,只提供一定的口糧即可,所有戰利品歸自己所有。
象拓跋党項的靜邊軍,吐谷渾慕容的安樂州、河西雜胡組成的拓揭軍等,都是屬於這種範疇。
“大約五萬石,此外還有三千頭羊作為犒賞,因為拓揭軍中多是河西雜胡……”
“撥給……”
我回答的也很爽快。
現在大部分與龍武軍有關的屯點,都已經推廣了地瓜土豆等高產作物,關中的種植區常與玉米、大豆、馬鈴薯等輪作。在麥類、豌豆、油菜等冬季作物收穫後栽插,來年春夏收穫,以二年三熟為主,而在劍南、山南等地,丘陵山地在麥類、豆類收穫後栽插,以一年二熟最為普遍。平原則與水稻的輪作,二年四熟,而且四季皆可種。
要知道,在我那個世代,按照國家優選的品種,在水肥條件良好和控制病蟲害的情況下,種植4個月的平均畝產鮮薯最高可達2~3噸。就算古代的水準下,能達到產量的一半,已經是很可怕的事情了,要知道當年英國人直接從美洲引進土豆原生種子,根本沒有怎麼改良和培育,僅僅推廣了一代人,就使得每個家庭可以養活的人口,增加了數倍。
因此現在關中、山南、劍南、南平等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夏收過了,倉房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