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附近的:右北平、遼西、遼東、遼南、玄菟、三江、漢東、樂浪八郡;薊縣附近的:代郡、上谷、漁陽、燕國、范陽五郡。
佔領幽州後,高勇將府庫接收、丈量土地、統計人口、劃分土地等的一切事情都交給政務院,自己與督軍府的人研究如何佈防才能用最小兵力達到最大效果。
一個月後,高勇給朝廷上的奏章得到回覆,奏章中將公孫瓚叛亂殺狠牧劉虞的事情細細道來,同時一再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
長安董卓本以為高勇會與公孫瓚對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僅僅半個月,高勇將幽州擺平。弄得董卓大罵李儒,好幾天不願見他。後來看到高勇上表,董卓也只好做個順水人情,逼著漢獻帝加封高勇為幽州牧。
高勇當然也清楚董卓賊心,並不點破,安心用徵北將軍之名行幽州州牧之實,專心處理內部事務,耐心等待下一個機會!
' '
第六章 鞏固新政(上)
徵北將軍、東夷校尉、玄菟太守高勇僅用大半個月時間平定漁陽公孫瓚叛亂,殲滅公孫瓚六萬兵馬。天下為之震驚!並、冀二州為之撼動,烏桓、匈奴更是將部落遷往草原深處,以迴避吞併幽州的高勇兵鋒。
朝廷加封高勇為幽州牧後,首先前來道賀的是冀州刺史韓馥,他因為派出兩萬軍馬援救劉虞,現在十分懼怕高勇會藉機找冀州麻煩,於是乾脆主動上門結交。
他之後是兗州刺史劉岱和徐州刺史陶謙的使節,高勇一一接待之後,除表達友好之意外,還趁機與這些使節商談開通因為討伐董卓而中斷的路上貿易,半強迫著讓韓馥徹底開啟冀州的陸上交通,同時允許百姓自由遷徙。
以後的具體談判事情全都交給了荀和趙勝等人,高勇則與督軍府的將領和參謀開始對幽州防務進行一番調整:
首先將步兵擴充為十五個師,合成為三個軍。其中新編第3機步軍由於剛剛組建,僅負責奉天附近八郡防務;第2機步軍負責薊縣周圍五郡的防務;第機步軍作為戰略進攻量在右北平駐紮。
其次在代郡和上谷郡組建第3黑騎師和第、7龍騎師,專門負責對烏桓作戰;將第至5龍騎師合成為第龍騎軍,同樣作為戰略進攻量駐紮在漁陽郡;在右北平組建第8龍騎師。
此外所有的師級單位均採用番號管理即軍名加上師名,如第軍第3師,就可以稱為03師或第3師,或者是第軍第5師番號就為5師。如果將來的軍數超過00,那就只好改為四位,不足四位的前邊補零即可。如80軍5師便是805師,原先的03師更為003師。(注:一般應該達不到吧!如果是第00機步軍的話,總兵力達到了250萬人,再算上其他兵種,恐怕都要超過八百萬了,太可怕了!足夠統治世界了!^_^!)
在整編建制編號外,還設立有獨力,其番號是沒有被使用過的數字,如第師、第師、第2師以及第20師等等。
預備役編組成軍後也將採用這樣的番號管理,不過要在其番號前加上‘暫編’二字,比如暫編第7步兵師。
師級單位編組成軍後要採用新的番號,原有番號取消±燎給予那些戰功卓著的作戰師的一種榮譽。
採用新番號後,督軍府將第師的番號給予第機步師與第弓弩師。經過此次整編,幽州作戰兵力總數為二十一萬,若再加上輔助部隊則總兵力達到二十八萬!僅在數量上便可以和董卓相媲美。
此外高勇稍稍改變了一下軍銜帶兵範圍,即校尉(少將)可以指揮師級作戰單位,中將可以指揮軍級作戰單位,上將可以指揮集團軍甚至集團軍群。
少將由低到高分為:校尉、偏將軍、少將軍、牙門將軍、武衛將軍、討寇將軍、討虜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八級。
中將由低到高分為:揚武將軍、振威將軍、建武將軍、建威將軍、虎賁將軍、虎威將軍、奮武將軍、奮威將軍八級。
上將由低到高分為三級:四平(東、南、西、北)將軍、四鎮(東、南、西、北)將軍、四徵(東、南、西、北)將軍。不過由於現在還不能夠太過分,高勇僅僅公佈到中將,並且根據軍功給眾將劃分了將軍位:
高順為奮武將軍,樂進、張飛和黃忠為建威將軍,典韋、許褚、于禁和甘寧為建武將軍,張為振威將軍,秦風和魏明為揚武將軍,趙雲、張遼和太史慈為討逆將軍,華雄、趙岑和朱靈為少將軍,鄒丹為校尉。
此外,為適應當時環境,參謀之職也可以稱作軍師,而高勇也給參謀部的參謀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