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又從洛陽的姑娘談到洛陽之戰。
曹操回頭對六人道:“陛下果然神武,居然以一萬倉促之軍,敗退董卓十五萬虎狼之師,曹某實在佩服得緊。”
夏侯惇不以為然道:“十歲幼主能如何神武,恐怕還是朝王允、朱儁等人在旁相助。而且若無我等同盟軍先敗董賊軍威,又斷其後路,董賊怎麼會如此倉促退軍。”
曹操微微笑道:“非也非也。我出京發矯詔起義軍,令董賊傾巢出動;陛下掌控京師拒董賊於洛陽城外,這些都是在陛下計劃之中,非他人之計。”
夏侯惇臉上露出驚疑不信的表情。因為他的兒子夏侯充,也剛好年方十歲,每天只帶著一幫兒童逃學打架,差距實在太遠。
曹洪不服道:“我聽聞陛下之所以能退董賊,皆因挾董母而逼董賊,誠非光明磊落之舉也。”
曹操哈哈笑道:“以一萬擋十五萬,自損五百而傷敵萬餘,豈是挾持董母所能為?挾董母而逼董賊,足以證明我主為成大事,不拘小節,必將成為一代雄主也。”
李典也笑道:“不料明公對陛下如此推崇備至。我聞昔日明公年幼之時,汝南名士許劭謂明公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明公欲為能臣耶?明公欲為奸雄耶?”
這種話要在以往肯定是要殺頭的。但是自董卓亂政之後,皇權在世人的心目中並不像以前那樣神聖。六人與曹操情同兄弟,倒也不避嫌。
曹操一怔,隨即哈哈大笑:“亂世乎?治世乎?全在主上。主英明則為治世,主昏庸則為亂世。曹某是能臣還是奸雄,全在陛下一念之間耳。若陛下能一直英明如此,何愁天下不興?”
大軍行至洛陽東門三十幾裡之處,各路諸侯會集。這是大家約好的彙集之地,彙集之後再以袁紹、曹操為首,揮師進京面聖。
正商議間,迎面數十騎飛來,大呼聖旨到。
各路諸侯齊齊上前接旨。
為首一人,身穿紅色官服,年紀二十五歲左右。捧著一卷聖旨開啟大聲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袁紹、曹操等十八路諸侯,興義兵而匡扶漢室,敗董賊而救朝廷,立下不世之功,理當封賞。然京城狹小,而諸侯兵馬眾多,故令各路兵馬駐軍於洛陽三十里之外,不可上前。各路諸侯及部將可帶百人護衛進京,即刻面聖領賞。欽此!”
曹操暗道,此主果然心思縝密。
諸侯中立刻有一人長身怒起:“豈有此理,當日逆賊董卓進京,八萬軍馬全部駐紮在洛陽城周,為何我等忠心護主,兵馬反而要駐紮在三十里之外?難道我等尚不如董卓乎?”
曹操一看,正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宣讀聖旨的年輕官員哈哈笑道:“當日董卓駐軍於城外,才有日後之禍。陛下恐十八路諸侯中冒出第二個董卓,敗壞其餘諸侯名節,故有此旨。”
袁術怒道:“若我等執意駐軍於又如何?”
年輕官員厲聲喝道:“若駐軍近於洛陽二十里者,即令其餘各路諸侯合力滅之,懸其頭於東門之外。”
袁術刷的一聲拔劍而出,指著年輕官員問道:“你乃何人?安敢如此囂張?”
年輕官員也拔劍而出,指著他罵道:“我乃宮中飛龍衛騎都尉李逸飛,奉陛下旨意傳話,你敢造反嗎?”
後面十幾個飛龍衛全部拔劍指著袁術。
袁術怒道:“放屁!什麼飛龍衛騎都尉,我怎麼從未聽說過此官職?你等必是假傳聖旨,來人,給我拿下!”
袁術帳下幾員將領揮刀而出就要拿人。
現場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且慢!”曹操一聲斷喝。“昔日我在京城之時,曾聞飛龍衛乃陛下貼身衛隊,也曾見過這位騎都尉大人。聖旨有蓋玉璽大印,豈可有假?我等本為勤王護主而來,今見聖旨豈能不謹遵旨意行事?”
袁術冷笑道:“就算他真是騎都尉又如何?一個小小的騎都尉就如此囂張。若不給他點教訓,日後咱們這些大臣還怎麼為官?”
曹操大怒正待發話,卻聽一人哈哈大笑:“騎都尉官職雖小,宣讀的卻是聖旨。閣下一個小小的臣子,竟敢藐視陛下,莫非想造反嗎?”
回頭看是,卻見此人白衣白馬,正是白馬將軍公孫瓚。
袁術反唇相譏道:“陛下?哪個是真陛下,哪個是假陛下尚未可知也。公孫太守好不識時務。”
這句話一出,後面群情譁然。一人手執青龍偃月刀就要拍馬來斬袁術,幸虧劉備眼疾手快,死死拉住一黑臉一紅臉兩個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