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新鮮,左看右看,愛不釋手。 他給兒子取名楊炎,表字安世,意味著他的一生已經不必在夾縫中生存了,將要安定整個世界。 同時,又名司馬炎,這是為了兌現對司馬家族的承諾,只等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就正式改姓過去。 由於嫣兒最先生了兒子,身份立即不同,眾姐妹紛紛向她祝賀,孩子的外公司馬朗臉上也興奮地泛出了紅光。
漢帝很會做人,立即遣使向楊華表示祝賀,並贈送了一些禮物。 楊華知道漢帝其實手頭應是比較拮据的,卻仍舊出手那麼大方,可見其重視程度。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漢帝駐紮的新野,曹丕一直沒敢大舉來攻,顯然是對毗鄰的楊華心有顧忌,漢帝豈能不知?
由於新野離襄陽距離很近,楊華於是也備了禮物,趁機對漢帝進行回訪。 他還帶去了漢帝急需的錢糧,漢帝十分客氣地接待了他。
雙方敘禮已畢,楊華問漢帝道:“眼下皇叔已歿,蜀中不再稱帝,在此之時,陛下有何宏圖大願?”
漢帝嘆道:“如今還有逆賊曹丕,實為心腹大患!”
楊華笑道:“曹丕也已命不久矣!假如他也去了,意下如何?”
漢帝道:“果真如此,但求國泰民安而已!”
楊華點頭道:“陛下願望很好。 但國泰民安四字。 實在要做起來,卻是很不容易啊!不知有些話當講不當講……”
漢帝道:“願聞其詳。 楊愛卿但說無妨!”
楊華道:“我大漢朝初年,廢除暴秦苛法,實行無為而治,廢井田開阡陌,耕者皆有其田,加上吏治清明。 故而曾有文景之治,國泰民安。 然而。 當時的一些舉措,雖然適合於當時地情況,卻並未考慮到以後會怎麼樣?比如說人口增加了,人的能力不平衡了,就會有人賣掉土地而一無所有,又有人不斷買下土地成為豪強,並且毫無休止地實行兼併。 佔有大量奴隸。 而且,人越有錢,就越有重複積累財富的優勢;人越窮,就越沒有掙錢致富的條件!這樣惡性迴圈下去,長此以往,必然形成*人與人之間極度的壓迫,諸如黃巾之亂,便由此而興起!這固然由於大漢立國之初。 民間並無此等惡性競爭,因而沒有適合的政令可以實施;然而,自有漢以來,至今已有四百年,歷代帝王臣子,卻都渾渾噩噩。 苛守‘祖宗之法’,不知變革,才導致如今積重難返,終於天下崩潰。 當此之時,不知陛下覺得該怎麼辦?”
“這……”漢帝一時答不上來,“愛卿有何灼見?”
楊華心道,莫說是古代帝王,即便是現代人,恐怕也很難答得上來!他停頓了一下,緩緩說道:“最簡單的辦法。 那就是什麼改革也不做。 階級矛盾必然導致天下大亂,外族入侵。 結果大量死人,窮地富的都死。 於是大量無主土地空閒下來沒人耕種,最後就會又回到‘耕者有其田’地狀態,新一輪的‘治世’才會出現。 可是,這種過程經歷的痛苦無窮,能叫作‘國泰民安’嗎?”
漢帝嘆道:“我幼年之時,遭遇董卓之亂,曾逃難於民間,所見所聞,真個是哀鴻遍野,慘不忍睹……如果出現這種局面竟然反覆出現,我等豈非成了千古罪人?”
楊華道:“是啊!除非政治制度有所改革,否則,‘五胡亂華’不出百年便會出現,那時外族鐵蹄反覆踐踏,生靈塗炭十倍於眼前!然而要談改革,卻又是前無古人的事……難啊!”
漢帝道:“卿家且說說看。 ”
於是,楊華由人的本性談起。 首先說到,人的斂財**是沒止境的,因此社會法則不能寄希望於所謂“知足”,而應對斂財行為地上限予以限制。 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首要的生產資料就是土地,因此雖然不能絕對禁止土地買賣,但要對擁有土地的最高數額作出限定,比如說,每戶人家的人均土地佔有量,不能超過當地常人平均水平的三倍。 超過部分就要由國家按標準價收買回去。 不這樣辦,就會有人田連阡陌,富敵王侯;有人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又如何能夠實現耕者有其田?如果眾多耕者喪失了土地,國如何泰,民如何安?
至於富戶,如果真是有錢沒事幹,可以鼓勵經商,不失為一種正途。
以往的歷朝歷代,之所以重農抑商,是因為現行的政府機構,管理農業極其容易,只需要按田按戶每年收稅就行了,每戶地田畝數比較容易查明;但管理商業就非常困難,商人每時每刻都可能盈利,政府很難知道他究竟掙了多少,因而難以真正地把該收的稅款收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