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影他們三個人都是第一次坐船,難免有些不適應,好在都是修士,沒一會兒的功夫也就好了,在適應了航海的搖擺之後,玄影他們看到了在船頭又一個人,於是玄影他們三個人便朝那人走去。
來到那人的跟前,玄影他們開口說道:“打擾了,在下蒼擎宇,這位是我的妻子香雪舞,這位是我們的弟弟玄影,我們是地心之谷的修士,前來挑戰地心九十三層的守護者大人的!”
聽了擎宇的話後,站在船頭的男子轉過了身來,看起來和其他的男人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只是面板比別人白皙了許多,而且沒有鬍鬚鬍渣,讓玄影他們三個人有些奇怪。
“鄙人姓鄭名和,地心九十三層的守護者。”聽了鄭和的介紹,玄影他們知道了眼前這個面板白皙的男子是誰了。
鄭和,原名馬三保。出身雲南咸陽世家,明朝偉大的航海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軍進攻雲南。10歲的馬三保被擄入明營,受宮成為太監,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在河北鄭州為朱棣立下戰功。1404年(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宣德六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聽了鄭和的話後,玄影他知道了眼前這位帥哥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鄭和,而知道了鄭和的身份之後,玄影他們也知道了接下來的考驗是什麼了。而接下來鄭和說的話也證實了玄影他們的猜測,鄭和果然要玄影他們說出自己七次下西洋的事情。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沿岸。
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1407年10月2日(永樂五年九月初二)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明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7409年)。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後,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裡、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裡等國。於永樂七年夏七八月間回國。鄭和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佈施,並立碑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記有“謹以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裡燈燭等物,佈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鑑之”。此碑於1911年在錫蘭島的迦裡鎮被發現,現儲存於錫蘭博物館中,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漢文尚存,是中斯兩國友好關係史上的珍貴文物,也是斯里蘭卡的國寶。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永樂七年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1411年7月6日(永樂九年六月十六)回國。姚廣孝下西洋的史料給另一個關於鄭和航海目的的假設也提供了佐證。潘教授說:在《大唐西域記》中,明人的注中有這樣的記載:“皇帝遣中使太監鄭和,奉香花往詣彼國(指錫蘭,今斯里蘭卡)供養……當就禮,請佛牙(傳為釋迦牟尼的牙齒,據說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牙齒完整無損,稱為佛牙舍利)至舟,靈異非常,光彩照耀……永樂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師。皇帝命於皇城內莊嚴栴檀金剛寶座貯之……”永樂九年正是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間。
“姚廣孝參與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這說明第三次下西洋顯然是朱棣事先計劃好的,否則就不會派出姚廣孝這樣級別極高的官員。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迎佛牙’!”有學者如是分析。至於朱棣為什麼要派遣船隊,不遠萬里從斯里蘭卡迎回佛牙,更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臺的,他勞師動眾迎回佛牙,一個主要用意可能是為了證明他的正統地位,平息民間的不滿和反抗情緒。這種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經用過。'4'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永樂十一年十一月)出發,隨行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