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佉盧文屬於古波斯文的一支,是其最後的代表。”
這時一直站在我身邊沉默不語的魏大頭扶了扶眼鏡,我覺得他對於不能插在這種高度的學術對話中感到非常遺憾,而此刻,機會來了。
“可是赫梯語出現在腓尼基字母之前,兩者在語音性質上沒有傳承關係,這又怎麼解釋呢?”
魏大頭的眼鏡上寒光一閃。他曾經在我們S大的報告廳將一位老先生問的張口結舌,那時他眼鏡片上全是寒光,猶如夜行的學術殺手。
“閃米特人!”
秦所和譚教授幾乎是同時叫了出來。
159、
早在我們出生之前的60年代,前蘇聯學者伊斯特林曾經出版過一本《文字的產生和發展》。這是查海洋最喜歡的書籍之一,曾在大學時代反覆精讀。在伊斯特林的觀點中,腓尼基文字是一種由22個字母、即22個獨立音節組成的用來拼寫字詞的文字型系。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拼音字母的本質——音素。而這個體系是閃米特人創造的,而此前他們幫助赫梯人發展了赫梯楔形文字。閃米特人以一種奇特的方式連線了兩個文字和文化發展區間。
“如果我們要尋找吐火羅語甚至他們的圖形語言的來源,那就無法迴避閃米特人。”譚教授如是說道。
“是的,”秦所點頭道,“閃米特人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他們先是征服了兩河流域,隨後又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這期間,古提人也參與其中。英國語言學家亨寧推測過,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使用吐火羅語的部族來自波斯西部扎伽羅斯山區的遊牧民族古提人。閃米特人其中的某幾個分支,扎伽羅斯的古提人,位於黑海、地中海、兩河流域要道的赫梯人共同經歷了一個文化、文字、信仰融合和變遷的過程。這是一個巫術、祭祀、神鬼共存的年代。爾後古提人或者這些部族中的某些分支萬里迢迢遷移,來到阿爾泰山,在這裡形成克爾木齊文化。其中的一支繼續南下到塔里木,形成今天的小河墓地、古墓溝墓地文化。他們帶來的某些原始文化的特徵,又與中國中原文化形成了新的融合。”
李大嘴呼吸起伏不定,激動的發問道:“秦所,您認為小河墓地和古墓溝墓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