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定這規定時沒有想到的。許多有才子弟成年後自己生活得甚好,甚至不願領取家族紅利。族中長老商議後,便在老家花坪辦了個朱氏善堂,讓大家領取紅利後,再各憑心意捐出。這些款子放在公中除了遍請名師,興辦義學,教導資助朱氏求學上進、又有天賦的子孫,還修橋鋪路,賑災扶貧,四處為善。
後來族中人丁興旺,子弟眾多,便每年在朱家長房定居的香溪進行秋考,年考成績及每年的嘉獎和撫卹情況,還有族中義舉善行均要曉諭全族。有些不肖子孫行出缺德不義之事及所受之處罰也一併告知各戶,族中子弟莫不深以香溪秋考時獲得嘉獎為極大的光榮。
這朱兆年頗是精明,深得其父真傳。其父朱家掌門人朱老太爺七、八年前就在香溪後苑養老,把生意上的事情逐步交給了長子打理,除了重大的事務外極少過問。朱兆年有二子一女,這長身玉面的便是他的大兒子,也是朱家將來的掌門人,朱景先,十九歲。這位年輕稍輕的便是小兒子朱景亞,十六歲。這大兒子長得白淨斯文、俊秀儒雅,更似母親。這小兒子膚色稍黑,圓眼大嘴,虎頭虎臉,更似他爹年輕時的模樣。只是這性情,卻是顛倒過來,長子沉穩似父、二子活潑似母。朱兆年對這兩個兒子雖然表面嚴厲,但心中卻著實疼愛得緊。
前幾日,朱府收到親戚劉府送來的喜帖,說是長子劉良行成婚,娶吳國五公主,請親家光臨。朱兆年就把這差使派給了小兒子,可朱景亞卻不願意,正鬧著彆扭。
這劉府怎麼攀上朱府的親事呢?
話還要從劉有德他爹劉光宗說起,想當年,劉光宗不過是個普通的綢緞商人。一次在行貨途中,遇到朱老太爺的十四姨太太帶著幾個家人丫環回孃家探親,十四姨太太途中淋了場雨,感染了風寒,情況危急,偏當時車子又壞了?轆,陷在泥水裡困在半山上,進退兩難。劉光宗見了,二話沒說,自己淋著雨讓出車子,又讓自己的家人幫忙,幫著十四姨太太一行人下了山進了城安頓了下來。十四姨太太的小丫環銀杏為了救主,在雨中跑來跑去去請大夫拿藥,衣不解帶、不眠不休地伺候了三天三夜,十四姨太太才撿回一條命。
十四姨太太醒來後十分感動,加上自己膝下無出,便收了銀杏做義女,並封了厚禮給劉光宗。劉光宗這才知道救的竟然是自己這行當祖宗爺家的人,便露出攀結之意。在相熟後,十四姨太太見劉光宗這人古道熱腸,家境又不錯,在得知劉光宗有一獨生子,又跟銀杏年紀相仿,便口頭答允為他們訂下了親事。
待迴轉家來,朱老太爺得知此事後,覺得這親事允得有些隨意,但十四姨太太膝下無出,不入族譜,那銀杏又是義女,便讓銀杏隨了十四姨太太姓了姚。十四姨太太被老爺一說,雖也生出悔意,但話已出口,也不好反悔。劉光宗回頭,立刻巴巴地送上了聘禮,故此這門親事就定了下來。
第一卷 第十章 出宮
過了幾年,銀杏長成,朱府送了筆嫁妝,讓十四姨太太風風光光地把姚銀杏嫁了出去。
既有了這層關係,朱府便幫襯著劉家把生意做大了好些。這劉光宗不是個貪心之人,做生意倒還算老實。到他過世後,他的兒子劉有德卻奸滑成性,口碑不是很好。但那銀杏端的是位好姑娘,出嫁以後,除了自己謹言慎行,更約束夫家,不準打著朱家旗號胡作非為。自兩年前,銀杏病故後,劉有德漸漸沒了忌憚,在當地逐漸有些欺行霸市起來,有些老商號看著朱家的面子,雖還不至於有些行動,但怨言已是時有耳聞。
那銀杏育有一子一女,女兒早嫁,兒子劉良行小時也隨母親來過朱家住過一段時日,忠厚老實,甚肖其母,斯文有禮,府中對他倒也歡喜。
所以這次劉府來帖,請十四姨奶奶和府上的人前去觀禮,十四姨太太年紀漸大,腿腳不便,不能長途顛簸,朱老太爺思忖了下,便讓兒子自己決定派個人前去。這劉有德為人大家甚是不喜,但十四奶奶還在,親戚的面子不能不照拂,是輕不得也重不得。朱兆年思量再三,決定派小兒子前去道賀。
朱景亞嘟著嘴道,“爹,論理,良行表哥小時候與我們兄弟交好,我去給他道賀也是應該的。可他那媳婦,可是他爹花三十萬兩銀子買來的,現在坊間傳得可熱鬧呢,說我們朱家了不起,親戚都能花錢買公主做媳婦了。”
朱兆年臉色一沉,“胡謅什麼,這些亂七八糟的話,讓人聽見了多不好。”
朱景亞還想辯駁,見他爹那臉色,動了動嘴,沒再吱聲,只低著頭一個勁地晃腦袋。
朱景先見弟弟不願去,便道,“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