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舞龍隊伍後邊的,是一隊腰鼓,一個個關係漢子赤膊穿著白羊皮襖,腰間扎著紅綢,腰鼓就用紅綢綁在腰側,一邊踏著節奏跳躍舞動,一邊敲著鼓。腰鼓非常精緻小巧,呈長卵圓形,最大直徑也就二三十公分,鼓面大概二十公分的樣子,與那兩面大鼓根本沒法比,敲出來的聲音自然也是小而清脆。一面鼓的聲音是小了些,但幾十面腰鼓一起擂起來,其聲勢也絲毫不亞於兩面大鼓的震撼,漢子們的舞步充滿了原始的力量,和粗狂的剽悍美,幾十面小鼓整齊劃一,咚咚,咚咚咚……的鼓聲歡快、昂揚,充滿著不屈不撓的頑強鬥志,就像這些紮根在沙漠中的漢子,都像沙漠中的胡楊、駱駝刺,外表不一定多麼高大俊美,但骨子裡那種不屈不服的精神,卻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腰鼓歇下,繼而是劃旱船和趕毛驢。
所謂旱船、毛驢,其實都是在舞者的腰間裝上的道具,或如一頁小舟,或頭尾齊全的小毛驢形象。往往劃旱船和趕毛驢的都做女性打扮,擦胭脂抹粉兒的,頭上還插上幾隻豔麗的絹花,模仿的就是舊社會回孃家的小媳婦兒,一般身邊還會跟著一個漢子,做的就是小媳婦的丈夫。今兒這這一隊旱船、毛驢中,有一位特別出彩,就見‘她’臉上厚厚的脂粉也掩不住菊花般的褶子、簇青的胡茬,那兩道臥蠶濃眉不時還挑一挑,朝著人群拋個媚眼兒,只可惜,捂著嘴的小手絹一落下露出的那張血盆大口,還有腮幫子上那顆烏黑髮亮還帶著一撮毛的大黑痣啊,真是驚死個人!
要是真是小媳婦大姑娘扭扭妮妮,最多也就覺得挺好看。可這位一邊扭一邊滿場子飛媚眼兒的樣子,就實在是搞笑了,人群中不時爆發出一陣大笑。
顧爽也跟著笑,看那些演員演的賣力,觀眾們看得起勁兒,場上場下互動,不時掀起一個個小高(禁詞)潮。
緊跟在旱船、毛驢後邊的,就是踩高蹺,八十公分的高蹺就是一根木棍,人踩在上邊,不但要行走如飛,而且有幾個技藝超群的小夥子,還表演起了踩著高蹺翻跟頭、練劈叉的絕活兒,自然又引得觀眾一陣陣叫好聲。
高蹺隊後邊,顧爽期待已久的高臺表演終於上場了。這些高臺隊並不是一個單位的,看服裝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新舊不一,也可以看得出,是許多單位大高臺都湊到一起出場了。
上來先是兩個踩著高蹺的漢子,不過他們與前邊高蹺表演有所不同的是,在他們後背上都被著兩個小孩子,小孩子是被固定在一個特製的架子上,高高在上,比踩高蹺的漢子還要高出近一米。連高蹺算起來,兩個看上去只有四五歲的孩子,距離地面最少有兩米。那麼小的孩子在那麼高的地方,連個扶手依靠的地方都沒有,往下就是一根細細的支架和踩高蹺漢子背上的裝置相連,那兩個孩子在半空中,搖搖晃晃的,讓顧爽看了禁不住都揪起心來。
旁邊的周老太已經嚇得握緊了拳頭,嘴裡下意識地嘟噥著:“哎喲,這是造啥孽喲,弄這麼小的孩子出來耍這個,若是摔下來摔個好歹可咋治啊!”
察覺到周老太的緊張,顧爽伸手扶住她的胳膊,笑著輕聲安慰:“阿姨,別怕,那些孩子看著嚇人,其實都是和架子綁在一起的,掉不下來的……”
聽了顧爽的安慰,周老太稍稍放了些心,可轉眼,那倆揹著孩子的高蹺漢子剛剛散開,後邊就又上來一隊高臺表演,這一隊不是踩高蹺了,而是騎著馬,每個騎手頭頂又頂了高高的臺子,上面同樣是四五歲的小孩子,化妝成孫悟空三大白骨精,大鬧天宮等人物形象,飄飄搖搖,搖搖欲墮。
這還不算完,後邊又有一隊高臺,上來的是四個漢子抬著的類似轎子樣的東西,不過這轎子沒有轎頂,而是扎得花花綠綠的綵綢花朵,就像個大大的花籃,花籃上邊,高臺突兀而起,只上雲霄,搖頭看上去,差不多有七八米之多,上邊的孩子更是飄搖的厲害,顧爽感到周老太的身體都緊張的僵住了,就連她自己也覺得心被提拎到了嗓子眼兒,眼睛一眨不敢眨地看著那幾個飄飄搖搖的孩子,只怕一眨眼,孩子們就會掉下來。
最後,從大門外開進來兩輛小型卡車,卡車上也裝飾的花團錦簇的,同樣,花車之上也高高挑出幾個高臺,因為這個以汽車作為牽引力,不虞扛不動,所以高臺扎得也特別大特別漂亮,有西遊記中師徒四人,也有一個都穿著各色的武將戲袍,很可惜,顧爽對於戲曲瞭解甚少,對這邊流傳的當地戲曲更是不懂,所以也不知道這一車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種種社會隊伍一一表演完畢,吳訓思和鄭卓然一起笑著起身鼓掌,吳訓思對著麥克說了幾句拜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