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崔郎還是殿下的嫡親外甥女婿呢。”
太子微怔·隨即笑道:“可不是,呵呵,他是阿姊的女婿,自是孤的嫡親晚輩。”
聖人的兒女多,世家又相互聯姻,太子名義上的外甥、外甥女還真是不少。
但嫡親的,卻也就那麼十來個。
想到這一層親戚關係·見到崔幼伯的時候,太子的笑容中多了幾分長輩的慈愛。
“殿下,臣幸不辱命,終於研製出了活字印刷術,”
崔幼伯跪下行完禮,將面前的托盤推了推,道:“這是臣試著印刷的書籍,恭請殿下一覽。”
太子身後的內侍得到指示·忙來到崔幼伯近前,將那托盤端到太子面前的長几上。
托盤上放著一個用白絹包裹的東西,太子掀開一角·露出一本本線裝書籍。
對於線裝書,太子並不陌生,三四年前便有人提出,用卷軸的紙書、帛書以及早期的竹簡,不利於存放和流傳。
那人建議改變書籍的編寫存放方式,將卷軸改為線裝,即把紙裁成相同大小的紙張,在一側打孔,最後裝訂成冊。
這樣的線裝書既便於存放,也便於書寫和閱讀·而且還便利。
只是當時推行的力度並不大,線裝書也只在京城的某個小圈子裡流行。
恰巧,東宮裡的某位僚屬是那位線裝書首創者的同鄉,曾親眼見過線裝書的便利,還曾向太子推薦過。
可惜當時太子心裡全都是怎麼幹掉有野心的弟弟,無心這種‘閒事兒,·草草看了一眼,便丟在了腦後。
太子不重視線裝書,但他卻知道此為何物。
伸手拿起一本,扉頁上用極工整的唐楷寫著‘貞觀律,(即唐律的前身)三個字,太子掀開一頁,驚訝的發現這張紙頁上的字竟然是相同大小,一撇一捺都不帶任何個人特色,排字佈局也都非常工整,橫平豎直,就像京城的坊牆一般。
太子來了興趣,接連翻了好幾頁,他發現,每一頁都是如此。
但,這、這又說明了什麼?
要知道大唐極流行書法,只要唐楷好一點的人都能做到將文章抄錄的工整嚴
抬起頭,太子問道:“這就是用活字印刷術印出來的書籍?”
崔幼伯聽出太子話語裡的質疑,他不答反問:“臣敢問殿下,您抄寫一本兩千字的書籍大約用多長時間?”
太子不解其意,但還是看在崔幼伯是他嫡親晚輩的份兒上,想了想,估摸道:“唔,估計要半個時辰吧。”
崔幼伯笑了笑,語氣中帶著幾分驕傲,道:“如果用印刷術,只需一盞茶的功夫。”
太子大驚,“什麼?這麼快?”
崔幼伯點點頭,“沒錯,只要排好版,便可以非常快捷的印出來,而且同批次出來的書籍都是完全一樣的,絕不會出現錯字、別字以及漏字的情況。”
太子沒有說話,又從推盤裡抽出一本,也是貞觀律,他隨便開啟一頁,然後兩本對比,字型、大小、佈局完全一樣。
再聯想到那個驚人的速度,太子也是讀書人,他立刻便想到了此方的妙-處。
合上書籍,太子道:“有了這個印刷術,孤可以將經、史、律等書籍大量印刷,便於世人傳閱?”
崔幼伯連連點頭,說到這裡,他忍不住興奮起來,白皙的俊臉上浮現紅暈,“比如啟蒙的書籍、先賢們的著作都能大批次的印刷,可以受惠於全天下的讀書人。而殿下作為推行者,也定能為天下讀書人稱頌,更將名垂青史。”
太子不但是讀書人,他還是政治家,他甚至想到了更多、更深遠的東西。
而且,就算那些深遠的目標達不到,還能達到一個目前他最迫切的目標—穩定時局,安撫百官,撫慰聖人!
太子相信,只要他印刷術推出來,定會轉移官員以及天下士子的注意力,也會給自己添一個‘重文,的美名—吳王完了,魏王還在·對於這個素有重文賢名的親弟弟,太子還是頗為忌憚的。
如今魏王雖然被皇后強行調出了京城,但太子一日不登基,他就一日不能放鬆。
想到那個胖小四·太子眼中寒光一閃,很快他又掩蓋住了。
太子將書冊放會托盤,他滿意的看著崔幼伯,道:“很好,崔學士不負孤的厚望,成功研製出了印刷術,孤很滿意。”
接下來的就是要封賞了·不過,太子現在還不是一把手,他雖然代聖人處理朝政,但在做決定前,他還是需要跟聖人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