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莊出產的糧食是多是少都是能衡量的,皇莊裡的佃戶生活得如何,對管事有何看法等等,也不能輕易弄虛作假。便是他們想哄騙外人,只要時不時地派人下去暗訪,也能知道真實的情況。”
“卿卿上回提起了此事,吏部也開始商議該如何改進考課之制。”朱祐樘道,“只是,說來容易,做來更難。我其實不願意將錦衣衛派去各地暗訪,更希望都察院派出的御史便有足夠的能力監察各地的情況。但事實往往是各地官員都懂得該如何敷衍御史,有的甚至會將御史也拉下來同流合汙。沒有錦衣衛,我便無從知道事實真相。”
“錦衣衛暗訪並不是壞事。御史在明,錦衣衛在暗,一明一暗相互平衡、相互轄制。他們所呈上來的事實也能相互印證,如此才更容易發現問題。只是錦衣衛不可濫用,也須得保證他們是忠誠可信的。”張清皎道,“萬歲爺有牟指揮使襄助,自然如虎添翼。可萬一換了個人品與能力堪憂的指揮使,錦衣衛便只能淪為鷹犬。”
朱祐樘頷首:“所以,我才覺得,如何選拔武將也至關重要。興武學堂,勢在必行。話說回來,卿卿覺得政績該如何考校?上官的評語如何能確定其真假?吏部的對答又如何能保證不是敷衍了事?若是他們說得花團錦簇,其實細問之下漏洞頻出,要怎麼才能發覺呢?”
張清皎想了想,執筆在宣紙上寫下“政績”二字,由此延伸數個箭頭,分別是“民生”、“教化”。“民生”之後又分為“糧食產量”、“田賦與商稅”、“治內罪案”、“興修水利”等;“教化”則分為“學堂數量”、“識字者數量”、“秀才與舉人數量”、“溺嬰等惡俗移風易俗”。
“我粗略估計,政績應當指的是這些,萬歲爺還可讓吏部繼續細化。既然咱們想要看到政績,就必須讓這些政績確實可衡量。一地治理最終呈現出來的景象,都是能夠證實的,也是上官搶不走的功勞。”
“吏部可做出詳實的表格,每位地方主官每年都須得一項一項填寫,給吏部提交上來,在吏部與都察院備份。御史與錦衣衛前往各地察看的時候,必須一一印證是否屬實。上官給的評語,也須得從這些方面著手,與表格一併交上去。若是評語與事實不符,則問責上官。”
述職和總結怎麼都該有個模板,上司給的評語當然應該是模板的一部分。縣令將述職表格交給知府,知府再交給布政使,由布政使將這些統一送到京城。
“至於來京城吏部對答,也可規定必須問一些能夠展露他們的能力與施政策略的問題。文官問一樣的問題,武官問一樣的問題,所有對答都必須記錄在案。七品與六品官員升遷,須得經過吏部侍郎稽核考評結果;五品官員升遷,須得經過吏部尚書稽核考評結果。至於四品——”
朱祐樘彷彿心有靈犀一般接道:“應由我來稽核考評結果。四品……至少是一地知府,三品以上則是各承宣布政使司的封疆大吏。卿卿,我一直覺得,自己對外官知之甚少,與他們見面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如果由我來稽核他們的考評結果,定然不會只是看看評語與對答便罷了,而是須得召見他們,親自聽他們奏對。”
“封疆大吏與知府的位置如此緊要,自然該召見。”張清皎表示贊同,“唯有召見這些官員,才能從他們的回答中發現真相,真正瞭解地方上的情況。況且他們再往上遷便該入京擔任六部侍郎了,怎麼也該儘可能地查問清楚他們的能力與品行才是。”
朱祐樘與她所想的完全相同,不自禁地神色微鬆起來。每一回與自家卿卿商議要事,他都覺得彷彿是在詢問自己一般妥帖。她的想法與思考,總是能點中他心中的關切,更能給他許多啟發。他不止一次暗自慶幸,自己能夠擁有一位可以無限信任的內相究竟是多麼可貴。
第二日,他便與內閣提起了此事。聽說陛下打算不拘於在乾清宮裡召見重臣,還想在謹身殿後的雲臺門前平臺上召見外官奏對,五位閣老都非常贊同。勤政的皇帝哪個臣子不喜歡?經歷過先帝朝的他們,簡直要熱淚盈眶了好麼?!
“平臺奏對並非每日常設。一旦有四品以上外官進京考課,朕便會召他們來雲臺門前述職。五品外官,由吏部尚書給他們複核述職。六品與七品人數眾多,卻也須得經過吏部侍郎的稽核方能升遷。這些我都已經讓尹愛卿去安排了。說來,最近可有考課期滿的外官進京?可有一地布政使領著他轄下的州府縣正官前來朝見?”朱祐樘問。
“聽說江西的左布政使已經任滿三年,眼下該帶著轄下正官動身了,應該會在年末入京。”徐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