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來見娘娘,想請娘娘幫我想個法子,調到南京去麼?我已經問過王大哥了,他說南京也有錦衣衛,只要萬歲爺下諭旨,我隨時都能過去。”所以他原本還覺得麻煩堂姐實在是過意不去,如今卻已經淡定了。
“原來你們二人都商量好了。”張清皎笑道,“也罷,調任南京確實不費甚麼事,我便替你向萬歲爺提一提罷。不過,你們倆都打算去南京,叔父叔母怎麼辦?是讓他們留在京城,還是隨著你們同去?”
張倫爽直地答道:“南京人生地不熟的,離得又遠,爹孃肯定不願意過去。就算勉強去了,他們也很難適應在那兒過日子。畢竟那地兒可沒有咱們自家親戚,連尋個人說話都難。我打算讓鶴哥兒和延哥兒看顧著他們些。如果他們在家裡寂寞,便勤快些與侯府走動。”
“你心裡已有成算,就按你說的辦罷。回頭去了南京辦差,再也沒有鏈哥兒護著,你也得用心些。”張清皎又叮囑了他幾句,這才放了他走。張倫便歡歡喜喜地行禮告退,腳步生風地離開了。
沒兩日,不少人便聽聞了宮中女醫即將南下辦濟慈堂的訊息。自是有許多人在心裡嘀咕不成體統,但更多的人卻是歡欣鼓舞。尤其是出身應天府的不少官宦內眷都主動地前去濟慈堂捐銀兩,指明是給應天府濟慈堂捐的錢。張清皎原本還打算從內庫中撥一兩萬兩出來備用,卻不想這些內眷很快便湊齊了新開一間濟慈堂的銀兩。
這時,談允賢前來坤寧宮定期診脈。“娘娘的鳳體已經恢復九成,不必再用藥,只需用藥膳方子補益即可。三兩年內,必定能調養得與從前一樣。只是子息方面……還須得看緣分。”
她說得很委婉,但張清皎不以為意:“我膝下已經有三個孩兒,儘夠了。緣分來與不來,我都早已經看開了。”不來倒還好些,她才能有足夠的精力去搗鼓宮外的那些事。譬如:皇莊糧食作物如何雜交增產,就算她不懂農學,到底還是有些常識,能引導那些有經驗的老農改良糧種;店鋪甚麼時候開分鋪,怎麼爭取儘快分佈到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李廣若能打通海外貿易,如何拓寬商道等等。
談允賢微微一笑,頓了頓道:“娘娘,我已經說服祖母,她替我坐鎮京中濟慈堂,替娘娘問診,而我南下應天府。”
張清皎怔了怔,嘆道:“你果然已有決意。”
談允賢淺笑道:“我可是好不容易才說服她。畢竟她年紀大了,就算身邊有伺候的人,孤身南下我們也不放心。而我年輕力壯,便是行得再遠也能熬得住。而且,這一回我的相公和兒子也將陪我南下。兒子也到了該回鄉考科舉的時候了。女兒們都留在京中,正好能在祖父祖母跟前侍奉。”
她時年三十六歲,膝下三女一子。長女已經嫁在京中,次女相看好了婚事,婚期在一年之後,幼女也已經九歲了。三個女兒都學了醫術,平日裡在濟慈堂裡幫忙,遲早都能獨當一面,唯一的兒子則仍選擇科舉之道。
張清皎望著她,溫聲道:“那我便祝談娘子此去平安。”一位用有懸壺濟世信念的女醫,值得她尊敬。
幾日後,趁著運河尚未結冰,談允賢與李婆婆帶著皇后懿旨與御賜的濟慈堂牌匾,由通州碼頭登船南下。與她們同行的,還有吳氏以及李婆婆的兩位尚未出師的弟子,以及十名談家出身一個能頂半個醫女的丫鬟。
而早已有諭旨由張倫帶著,五百里加急發往南京皇宮,命守備太監負責改建一座五進大宅子為南京濟慈堂,同時吩咐南京錦衣衛安排人值守濟慈堂外。
作者有話要說: _(:3∠)_
以目前的速度,年前搞不定啊
我決定,從明天(今天?)開始,爭取雙更
摩拳擦掌
第428章 興王回京
當載著女醫們的大船悠悠盪盪地離開通州碼頭的時候; 一艘不甚起眼的官船悄無聲息地來到了碼頭處停泊。剛來到碼頭附近的朱祐檳、朱祐楎以及朱祐枟匆匆迎了上去; 神色各異地注視著從官船上下來的男子與他懷中抱著的幼兒。
“二哥!”溫文爾雅的朱祐檳臉上帶著欣喜之色; 打量著那位年輕男子——興王朱祐杬。與離京時相較,蓄起短髭的朱祐杬瞧著彷彿穩重了許多,乍看上去,年紀竟是與皇兄彷彿。“一路上可順利?沒想到你才動身兩個月便已經到了。皇兄接到錦衣衛傳來的訊息時很是驚喜; 趕緊吩咐我們前來迎你。”
朱祐杬微微一笑,掃了掃面前的三位弟弟:“這麼些年不曾覲見祖母、母后與皇兄皇嫂; 我心裡實在激動; 便命人日夜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