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日本紡織企業,大量在國內投資設廠,他們有特權資金技術方面的優勢,輕易把中國企業擠破產。
“說到底還是缺少國家保護,希望這次回去,能有好結果吧!”司徒南點點頭,希望大生集團能成為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前世聞名世界的豐田汽車公司現在不也是一家紡織廠麼?
上海信交潮退後,上海這東方小巴黎重新恢復的繁榮,似乎已經走出了蕭條。紅燈亮,車聲響,窯姐把歌唱,嫖客、賭徒、流氓地痞各式各樣的人渣混在在一起,這裡是中國最醜陋的地方,氾濫在大街小巷的大煙館就是憑證,同時也是最漂亮的,如同鮮豔而發出腐爛氣息的罌粟花。
這種繁榮有點畸形,上海灘短短的十里洋場依舊是讓無數人趨之若鶩,也是野心家的舞臺。
公共租界通體白色的美華銀行大廈如同白衣戰士,屹立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八層高的它一點也不輸給滙豐、美國商會等建築。南華的黃藍兩色旗和中國的五色旗高高飄揚在上海上空,一點也不掩飾這座大廈的獨特地位。
林一民站在樓上,看著沉迷在糜爛的上海灘,久久不語,他的身後站在一位年紀相仿的男子,不到三十歲,帶著黑框眼鏡,目光自信,野心勃勃,那是大生集團的總裁張孝若。
老邁的張謇被林一民踢出大生集團,機會卻落在張家的繼承人身上,這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張謇的公子更具現代商業知識,上任就展開大刀闊斧的改組,積極融入美華財團。
經過兩年磨合,大生集團完全融入美華公司,成為美華財團的重要一員。
特別在南華的業務,由於受到南華政府支援,得到大量訂單,光去年大生集團就為南華國防軍和警察系統生成30萬套制服,為建設兵團等工程隊提供20萬套工裝。此外,還不包括政府機構的其他的訂單。
在美華銀行資金支援下,大生集團一口氣投資1000萬南華元在新唐山、棉蘭以及泗水建起三個大型紡織工廠,同時還聯合德國巴斯夫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併購了巨人公司在亞洲的印染業務後,一躍成為橫跨紡織、印染、成衣生產的大型工業巨頭。
在此過程中,美華公司陸續把旗下的紡織業務併入大生集團,在短短兩年,大生集團的總資產已經超過7000萬南華元,也就是3500萬美元了。
這種偉大的成績在上海大部分人是感受不到的,因為大生集團的大半資產都在南華,因此一年前大生集團的總部也從上海遷移到新唐山。
每每想起大生集團的傳奇般經歷,張孝若就感覺像是做了一場夢一樣,難以置信,就連他那一直因被人踢出大生集團而耿耿於懷的老父張謇也感慨道:“現在大生已經完全不是原來的大生了。”
第231章從戰爭中成長的大生集團
張孝若剛剛從南華回到上海,沿途還在、南寧、廣州等地視察大生集團在南方的紡織基地,各處工廠機器隆隆,數萬名女工在流水線上緊張作業,他們要加班加點,趕著生產棉被、面紗還有軍裝!
張孝若從碼頭下船,就直接來到美華銀行上海總部向林一民彙報大生集團的生產狀況。
站了一會兒,林一民沒有回頭,擰著眉頭看在下面的南京路,一臉掛著外國國旗的汽車猛摁喇叭,蠻橫地衝撞,周圍的黃包車、行人逃荒似往兩邊躲?????
有驚無險,沒發生事故,但那讓人感到血迫的膏藥旗落在他眼裡是那麼刺眼。
“知道嗎?每天看著下面那些人,我的心漸漸麻木了,甚至想如果也像東京一樣,來一場大地震,把這座罪惡的城市統統毀滅掉!”
林一民揭開領帶,轉身回到座位。
“我也有同感。從熱火朝天的南華回來,就感覺像是兩個世界一樣。實際上,無論南華還是我們在國內的工廠,生產和待遇其實都差不多,但周圍的環境還有工人的精神面貌總給我壓抑的感覺。”
張孝若感慨道,他已經加入了致公黨,大體上也知道大生集團正在為軍工服務。輕噓口氣,冷靜道,“這是個破碎的國家,我們總得一片一片地把她補好。”
“嗯。”林一民點點頭,臉色好看不少,詢問大生集團的生產情況。大生集團也是致公黨軍備的不可缺少的環節。
“上海這邊因為此前囤積的棉花,足夠完成30萬套軍裝,10萬條軍被子,靴子、帽子等也有著落了。
經過大半年的準備,紡織廠已經完成了70%的棉紗、布匹生產,印染廠也正在加班加點,截止上個星期,我們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