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聞言,心中不由得大為佩服。怪不得宇文上愷當初被名為工部尚書,總領中州重建工作,人家這可不僅僅是有兩把刷子,肚子裡可全部都是乾貨,簡直就是行家一出口就知有沒有。
他記得當初中州的洛陽重建工作這一年的六月份開始施工,到十二月基本竣工,次年三月就正式遷入使用,前後僅用時九個月。
建設速度之快著實是超越了當初大魏朝的整體水平,非但如此,洛陽整個工程的規劃、設計、人力、物力的組織和管理都相當精細嚴謹,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的才能在大魏朝可以說是無人能出其右。這也是為何宇文上愷能如此被後人推崇的原因。
宇文上愷如此分析洛陽著實沒有虛誇洛陽的成分,從洛陽最高處北邙山放眼望去,北邊黃河浩浩湯湯襟挽大地,南面龍門神秀,伊闕山雲天低垂,當真是山河拱戴,形勢甲天下。
這也是為何後世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的原因,更是洛陽為何成為八朝古都的原因。洛陽乃是風水寶地,葬於此,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便可以廕庇後代子孫。
就在張彥瑾沉思的時候,宇文上愷又指著開封道:“至於鄭州,結穴於嵩山,西靠嵩山,東臨平原,北依黃河使龍脈結於一體。”
隨後,宇文上愷又分析了開封、安陽、商丘等地的風水,最後才得出結論道:“我認為,應該結合各地的地勢,風水來修建內城,郭城。從內而外修建。”
不管是在大魏朝,每一地城區的修建,都是按照內城和外城修建的,郭城便是所謂的外城,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郭城就是外城。
張彥瑾點點頭,表示同意,其實剛剛在宇文上愷說的時候,他心中已經有了計較。
黃修均擅長建築和建造,宇文上愷擅長城市規劃,可結合當地風水,地理形勢來建造城池,而他則最為擅長髮展每一地的經濟牽動點。
既然如此,那他們三人都各自負責各自最為擅長的情況,這樣一來,便可達到分工明確,最佳搭配的程度。
於是,他看著宇文上愷和黃修均道:“修均擅長建築和建造,不如修均主要負責各地城郭的建造如何?上愷擅長以城池地域規劃,不如就由上愷負責各地城池規劃如何?而我,則負責振興各地經濟,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如何?”
“好,我沒有意見。”宇文上愷和黃修均對於張彥瑾的分配都覺得十分合適,他們各自負責地方著實都是他們最為擅長的地方,而且中州重建無非就是這三大方面,他們也確實沒有什麼好挑剔的。
張彥瑾見兩人都沒有什麼意見,便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主張拿了出來:“中州重建,我們必須結合中州各地的形勢來規劃,來建造,這也是為何我們來之前先在各地轉了一個月的原因,不可妄動,所以我提出我們中州重建所有事務的標準:因地制宜。”
“好一個因地制宜!”因地制宜這四個字簡直是說到了宇文上愷的心坎裡,因為他規劃城市建設之時都是按照當地的地理環境來建設的,他最討厭的就是不按照當地環境,只是一味生搬硬套的人。
他雖然相信風水,卻不同意占卜來定城郭的位置,而是堅守管子提出的: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的原則。
此時張彥瑾提出因地制宜的口號,他自然是最為贊同。
黃修均雖然只負責建造的設計,可一個建築脫離了環境也無法達到最完美的程度,故而對於張彥瑾提出的口號因地制宜,他也十分贊同。
三人達成一致協議之後,張彥瑾便開始把自己對各地的經濟規劃說了出來,畢竟他若是要在這些地方建廠子之類的地方,都屬於宇文上愷對城市的規劃當中。
他便拿出一支硃砂筆來,開始在地圖上勾勾畫畫。
“首先,我準備在開封建造一個紅磚廠,開封汴河連線黃河,可透過漕運,把建築材料運送到各地去。”張彥瑾在他標記的沼澤地上畫了一個圈道:“這裡的沼澤,恰好是燒製紅磚的必要材料,若是紅磚廠建設在這裡,取材方便,可以大大節省人力,你們覺得如何?”
黃修均和宇文上愷雖然都見過張彥瑾進獻給皇上的紅磚,也看過張彥瑾在西州的翠平別墅的外貌圖,可是他們到底沒有實地見過紅磚建造的房屋,一時間還有些猶豫。
“紅磚比木頭堅固,而且不會腐爛,我們用紅磚建造出來的城池,可以保持上百年不倒,以後也不用維修,我覺得在中州,我們可以嘗試著推行用紅磚來構建房屋。”張彥瑾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