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大的匾額還存在著,說不定就有從這裡路過的人,把這當成賣水人臨時搭建出來的草棚子,上前來討水喝了。
張彥瑾、黃修均和宇文上愷三人坐在席子上,案几上則鋪著一張新繪製出來的中州地圖。
和普通地圖不同的是,這地圖上不僅有中州的地形,還有一些小小的物產標記。
這是張彥瑾新設計出來的,他們每到一地,就詢問當地老百姓當地盛產什麼,也親自去觀察當地有沒有什麼資源,以及是不是可以種植其他物產等。
在得到大致的結論之後,張彥瑾就讓人記載下來,然後等到晚上繪製地圖的時候,就按照白天所記載的物產和資源,將與之對照的符號標記在地圖上。
久而久之,他們也都記住了地圖上所標記的符號都代表著什麼意思,現在看到地圖上的符號,當地的物產和資源就躍然紙上,十分清楚。
黃修均打量著地圖,喝了一口涼白開,忍不住稱讚道:“二郎,這把物產和資源標記在地圖上的辦法可真是簡潔明瞭。”
並非是黃修均不願意喝茶,而是大魏朝的茶水當中,除了有茶葉之外,還有蔥、姜、胡椒、花椒,大棗、蘇桂、桔皮薄荷、酥酪、牛羊豬肉炸出的油這些東西。
若是在長安城還好,大家夏天炎熱之時,還有心情喝這麼一兩口茶水。
可在這炎熱潮溼的中州,就算是黃修均這種從小飲茶的人,也喝不下去了,畢竟太膩了,再加上這裡炎熱,人坐下不動都不斷地出汗,還是幾口涼白開來的實在。
至於張彥瑾,他本就不習慣大魏朝人喝茶的口味,冬天的時候他還願意喝一些暖暖身子,其他季節,他可是碰都不願意碰。
坐在一旁的宇文上愷雖沒有直接說,可在看向張彥瑾時,也是佩服不已。
在來中州之前,他一直以為張彥瑾是一個紈絝子弟,只是有些膽氣和小聰明而已,畢竟他博學多識,便對不學無術的人隱隱有些排斥。
可是經過這一次中州巡遊,他徹底改變了對張彥瑾的看法。
他發現,一路上張彥瑾行動果斷,從來不吃苦喊累,也不搞那些虛得花樣,和傳言中的放蕩不羈形象完全不同,簡直就是一個踏踏實實的實幹家。
這種品質還是宇文上愷在長安城的五陵子弟中沒有看到過的,想到張彥瑾如此年輕就能做到這個程度,他越發對張彥瑾佩服,也不再反感張彥瑾比他年紀小就成為工部尚書這件事了。
畢竟他和黃修均一樣,都是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再加上他從小就是貴族階層出身,對官階並不在意,便和張彥瑾之間沒有任何嫌隙了。
黃修均本來和張彥瑾關係就不錯,只是想要一心把摧毀的中州在自己手上重建起來。
這樣一來,張彥瑾、黃修均、宇文上愷三人就形成了鐵三角。
“你們覺得應該如何重建中州?”張彥瑾打量一番地圖之後,詢問宇文上愷和黃修均。
屋子裡的三人似乎都陷入了思考當中,草棚子中唯有繞著他們飛來飛去的蚊蟲的嗡嗡聲,和經歷洪水卻依舊頑強存活的老槐樹上,知了那一聲聲竭力的嘶鳴聲。
第77章
黃修均拿起棉帛擦了擦額頭上滲出的汗珠; 過了好一會兒才道:“現在有個難處就是當初在中州計程車族們都逃到了外地生活; 不願意回來了; 這裡只剩下一些窮苦老百姓了,還有好一些還被你安置到了西州和榆林; 也不知道他們願不願意回來; 沒有人,重建恐怕就是一句空話。”
畢竟有人才能重建,沒有人; 規劃的再好,那也是紙上談兵; 一句空話而已。
張彥瑾倒是覺得這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他甚至還希望那些以前盤踞在中州的老士族們最好別回來; 畢竟這些老士族們盤根錯節; 可能會影響他的規劃,對付起來很棘手。
至於當時被他安置到西州和榆林的災民他更是不擔心,自古以來,生活在九州大地上的炎黃子孫就講究一個落葉歸根,誰都有對故鄉的眷戀; 到時候只要他一煽動; 這些人定然會回來。
“被我安置在西州和榆林的老百姓你們不用擔心; 他們會回來的。”張彥瑾篤定道。
隨後他扭頭看向宇文上愷道:“你覺得應該如何?”
宇文上愷指著地圖上的洛陽道:“洛陽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輻湊。北臨邙山,南系洛水,東壓江淮; 西挾關隴。周圍群山環繞,東據虎牢,西控函谷,北通幽燕,南對伊闕。可謂是山河拱戴,形勢甲天下。”
張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