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我只能等,一面製造怒氣。
我突然領悟到怎麼回事:我感受到的不是氣憤,而是忌妒。這個在我前面的男人以他一派平靜的農民步調,擁有一些我這個匆匆忙忙的通勤者所欠缺的東西。那不只是和我形成強烈對比的寧靜心情,更是一種特權——這種特權多半是生長在鄉間的人所獨有,是一種歸屬於某個由父母、叔伯、子女、表親構組而成的親情網路的感情。同樣的習俗聯絡著這個網路,不只是一輩子,更是世世代代。這些人都是某個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不但相互認識,也深知彼此的幸與不幸、喜怒哀樂。反觀從城市搬來沒幾年的我,這些一概缺乏。雖然他們總是彬彬有禮地對我打招呼,可是我並不覺得屬於這裡。我們之間的差異,有如一方是棵百年老樹,紮根深廣、和其他樹根錯綜交纏、對養育它的土地一清二楚;另一方則是一株新近才從外地移植過來的小樹。那個每隔幾十公尺就停下來的男人並非有意對我無禮,他只是在確認他活絡的人際關係。他在確認他的歸屬感。
歸屬感既是基本需求,也是一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常會自問:“我是什麼東西的一部分?”這個問號和另一個關鍵疑問不但類似,說不定還互相交疊:“我是誰?”我們都屬於某個家庭、團體、社會、職業機構,這種關聯定義了我們,給了我們據以生存的理由。沒有這種歸屬感,我們會感覺一無是處。沒有旁人當做座標,我們很難甚或永無可能認識自己。所以我說歸屬感是基本需求,一如我們需要食物、飲水,或是一方遮風擋雨的屋頂。
你可能聽到自己在抗議:“你必須學會獨立,要自己站起來!”可是歸屬的衝動先於一切。這股需求之所以異常強烈,或許是拜人類久遠的歷史之賜——在那種時代,要存活唯有加入團體這一種途徑,任誰都無法獨自過活。即使是現代,在這個步步危機、處處威脅的世界裡,我們置身於無數的危急,前路更有年老、病痛靜待我們入甕,我們依然需要唯有其他人類才能提供的保護和安全感。
對很多人來說,歸屬感必須靠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儀式才能持續或強化。一天我去加油站加油,一個男人經過我身邊對服務生說:“喬凡尼,你說說看,今天會不會下雨?”“絕對不會。”這就是了。這段對話有什麼用處?顯然不是交換氣象資料。它就算不空洞,似乎也是毫無重點。然而它其實舉足輕重,因為它有流通能量的功能,讓兩人之間的歸屬感再度得到印證。在酒吧或報攤上的幾句閒聊,在街上的不期而遇,銀行排隊時的小小攀談,從車上向外揮手招呼,工作時間藉著喝咖啡小聚片刻,等著孩子放學。這些小小的儀式能為歸屬感重新注入活力,讓我們重新感受到自己屬於社群的一部分,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帶來撫慰和安心。歸屬感在小鄉鎮裡比較容易,因為誰都認識誰,在城市比較難。週末是最能突顯歸屬感或孤獨感的時候;有強韌支援網路的人過得很好,其他人就有罹患週日憂鬱症候群之憂。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5。歸屬感 我屬於,故我在(2)
在我心理治療的工作中,我常看到歸屬感受到傷害或是無從發揮的患者。我們要學會成為一個群體的一分子,最初是始於家庭,理想上它應該能夠保護、培育我們;接著依次在學校、朋友之間和職場。如果這股歸屬感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困頓不安就油然而生,我們會變得憂鬱沮喪、失去重心、敵視別人。
更甚於人類歷史其他時期,這股歸屬感如今被新興的習俗、社會的變遷、科技的更新阻隔在外了。這些新事物或許能讓日常生活更平順、更實用,卻也更冷漠。利潤和效率打敗了溫暖與和諧。舉個小例子,我常到住家附近小鎮的一家水果行去買醃泡的朝鮮薊。那家店賣的朝鮮薊很好吃,我知道是店主親自挑選的,因為他在提到自家產品時,語氣總會帶著唯有精挑選細的店家才有的自豪。我們時不時會閒聊幾句。一天我又去,發現它門窗緊閉。透過玻璃窗,我看到空蕩蕩的店面,紙箱散置一地——商店關閉典型而悲哀的景象。又是一家店消失了。我後來察覺,賣朝鮮薊的老闆之所以關門,是因為附近新開了一家超級市場。這個富麗堂皇的大賣場破壞了小鎮原有的結構,也使得交通一片混亂。我來到超級市場,眼前出現不下二十種朝鮮薊。我要的品牌或許也在其中,可是我已經沒有心情。我跟著大家,推著推車到嗶嗶作響的收款機前排隊。在這裡,我知道我只是一堆經過盤算、被預知一定會出現的人潮中的一個。我的世界變得更冷漠了。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使得這種情況雪上加霜,個人備受各種頌揚。要標新立異、要有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