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不由得想起九寧給他的那本武宗札記; 上面記了這樣幾句話:戰無前敵; 將帥樂也;四海寧一; 帝王樂也。
帝王以天下為家。
然而; 這天下; 又到底屬於誰呢?
撲面的春風柔軟溼潤,帶著新鮮的泥土腥氣,他們順著小道走進村子。
他們一行人雖然刻意掩飾了身份,但只看他們騎的馬和身上衣著就知道非富即貴,村中里正親自迎出來,請他們去村子歇腳小憩。
李昭下馬。
走過村口的時候,看到石碑上貼了佈告,許多光著腳的農人站在石碑前大聲討論著什麼。其中一人站在佈告旁,手指著佈告上的字,一句一句向眾人解釋佈告上的內容。
他淡淡掃一眼石碑。
朱鵠順著他的視線看過去,“村中有人識字?”
太平年間鄉間識字的人都是鳳毛麟角,更何況這種兵荒馬亂的年頭。
里正笑著解釋道:“他不是村子裡的人,是官府派往各鄉宣讀詔書的詔書郎。最近剛剛頒佈了新的田令,這十里八鄉的詔書都是他貼的,他每到一個村子就會召集村子裡的人宣讀詔令,我們有什麼不懂的都能問他。今天這份詔令昨天就貼好了,村子裡的人還有很多不懂的要問他,他在村子裡住兩天才走。”
“詔書郎?”
親隨們對視一眼,嘴角一扯,都覺得這個稱呼很滑稽。
李昭卻沒笑,問里正:“官府為什麼要設詔書郎?”
里正只略微識得幾個字,肚裡沒有多少墨水,憨憨地答道:“因為我們看不懂詔書啊!”
眾人怔住。
里正絮絮叨叨,說起以前的事。
村人們大多沒讀過書,連契書都看不懂,更別提文縐縐的詔書了。以前地方官員根本不會顧忌到這一點,每次頒發政令都是一大堆文書,連鎮上的讀書人都只能看得半懂。有時候為了利益需要,官員還利用這一點鑽空子。比如朝廷的本意是減輕農人的負擔,因此頒佈政令,地方官故意曲解詔書的內容,反而以此為據壓榨農人。
因此很多時候朝廷頒佈的政令根本沒有得到施行。
現在官府專門從各個州縣挑選讀書識字、腿腳勤快、能聽說方言的文人擔任詔書郎,專門負責在各個村子間傳達解釋朝廷不久前頒佈的田令。
那田令據說是由長公主親自撰寫的,簡潔明白,沒有一大串歌功頌德、文縐縐的廢話,全文幾乎都是連孩子都聽得懂的白話:誰能得多少田地,該交多少稅,期限是多少,如果有特殊情況怎麼減免等等,全都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方官員沒法再利用詔書耍花樣或是弄虛作假。只需要詔書郎一字一字念給農人們聽,大多數人都能聽懂,而且還能記住。
“可別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