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1 / 4)

其中必然還有不少的賢者異士、百家士子、能工巧匠,真正有才學之士等。”

蕭何邁前一步道:“漢王所言極是,眼下隨著入冬在即,各地早有不少流民來投西川,加上我漢室版圖擴大到了隴西縣,以及巴蜀兩地的加入,新增的郡縣數目比漢中大了五六倍不止,人口由先前三百多萬,變成現在八百多萬,編入漢人戶籍的已有四百多萬人,如果經過一冬的休養生息,明年開春,人口很可能突破一千萬人,那時西川人口,將佔了天下人口的三分之一,便有了與天下爭雄的強大後盾。”

百官倒吸了一口氣,千萬人口,多麼龐大的數目,光是稅收也非常巨大了。

龍天羽心知肚明,問道:“人口急劇增多,將會帶來不少負面因素,蕭丞相可曾考慮周全?拿出定計來?”

蕭何答道:“稟漢王,臣與長史等人商議,在大力發展農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經商,開通與西域三十六國、番邦的商業聯絡,比如生絲、棉布、錦綢、鐵鏈、鐵鍋、瓷器、漆器、氈毯還有藥材、新發明的竹紙、牙刷等等,將獲利數倍甚至十幾倍,如此可使西域番邦的白銀黃金源源流入漢室,東西南北的通商,百姓富裕,朝廷稅賦充足,穩定貨幣流通的物價,也可以購買他們的馬匹和糧食備戰之需,到時候,我大漢王朝不但能奠定一統天下偉業的基礎,更能讓四方番邦蠻夷朝拜!”

龍天羽聞言大喜,心忖這蕭何,果然不是吃素的!

第十二章 革鼎機構

龍天羽聽過蕭何的政論,神情大慰,想不到這蕭何對從政治國還真有一套,在古代重農抑商的時代,真正的大儒學士、名望貴族,都瞧不起商賈,有錢無爵,而且戰國時期各國從政者認為如果都去經商言利,不切實際,誰來耕作種糧,良田荒蕪,一旦出現大旱之年,糧食減產,經商人多,便會使物價大幅度提高,超出了朝廷的控制。

要是尋常儒生賢者,想都不會想如何擴充套件商業,而蕭何卻懂得變通,舉一反三,可見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三人沒有一個浪得虛名的!

龍天羽接著道:“不錯,想要逐鹿中原,問鼎天下,沒有民心的向背,沒有長期的準備,沒有經年累月的經營積累,沒有穩固的根基,沒有世家大族的支援,沒有百家儒士文人的投效,根本就是一個笑話,但要打穩根基,得到民心,就是讓百姓都過上好日子,衣食充足,民心才會靠攏過來,如今人口增長,發展經濟,穩定物價,朝廷的宏觀調控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重要經濟命脈,比如鐵礦銅礦等礦物資源、販鹽、馬匹、兵器軍械等,朝廷必須控制住,而且掌握大股權,才不會受制於民。”

百官聽的七七八八,什麼‘宏觀調控’、‘經濟命脈’詞語,新穎獨特,似懂非懂,覺得漢王學問之高,還在丞相之上,難怪事事驚人,縱橫天下游刃有餘。

蕭何又道:“自古以來,礦山之利尤厚,朝廷可公佈檄文,許可富民貴族用錢糧購買一些小礦山的開採權,但有許可權期,如五年或十年,各地貴族商賈豈有不動心之禮?這樣一來,在朝廷目前能力不足時可以得到一筆鉅款和糧食,儲蓄國庫,二來當地的百姓也能被僱傭出工,賺到工錢,等到期限後,由國家斟酌收回或繼續租賃,當然開採的礦石不允許外賣給敵對的國家,否則就以私通亂黨罪誅殺九族,如此便可控制礦石資源不外流給敵國,還能促進經濟。”

龍天羽以現代人的思想考慮,自然覺得蕭何這提議雖大膽,卻很合適,這就像改革開放施行的私有承包制,漢室初立,在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等方面上都無法兼顧到,承包出去給個體,會經營的更好,而大規模的礦山資源和命脈,朝廷要牢牢把握住,這就是國企支柱。

蕭何繼續道:“朝廷開礦後不但滿足了軍械兵器的資源,還能大量鑄造銅幣,自從漢朝建立這半年來,西川仍以白銀黃金為貨幣,由於金銀較少,有的貴族甚至儲藏起來,不外流出,導致貨幣流通起來不夠使用,乃使物價上漲,百姓生活溫飽尚且不足,卻更加艱苦,臣建議,應當迅速制定錢幣,流通於市,然後建立錢莊,發行大額銀票,這樣方便交易和貨幣流通,朝廷還可以用青銅錢幣逐漸來代替金銀,將金銀儲備在國庫,無論任何時候,都不會貶值,也不會造成物價上漲。”

龍天羽眼睛一亮,這一招畫龍點睛,非常關鍵,任你如何發展經濟,最關鍵還是要流通,貨幣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想到古代的銅板,改朝換代都會更換本朝的貨幣,漢室建立後,就需要發行大漢錢幣了。

他沉吟片刻,點了點頭道:“丞相所言極是,關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