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部分(2 / 4)

公主入漢中,因此沒有參與到諸侯聯盟中來,而是單獨處在燕地,與大漢形成了遠交近攻的政治格局,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

函谷關外,黃河北岸的三川郡,駐紮了北聯盟的五國聯軍,其中衛國十五萬、趙國五萬、魏國五萬、代國三萬、殷國三萬,共三十萬人馬,號稱五十萬大軍,安營紮寨,準備抗擊漢軍出關北伐。

衛國盟主衛曉峰親自到來督戰,隨軍前來的有安陽候衛禪、武強候衛少宇,將領衛綮、曹暉、申屠莨、扈超、仇百仞,大小將領三四十位。

魏國帶兵前來的有大將軍武滿、皇欣,將領柏直、馮敬、周叔等二十幾位將領謀士。

由於陳餘擊敗張耳之後,迎回了趙王歇,恢復了他的趙國王位,分封陳餘為代王,陳餘考慮到趙國力量弱小,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不便去自己封地,於是留下來輔佐趙王,今日聯軍出兵,陳餘親自帶著趙國、代國精銳趕來,趙將司馬卬、王武、桓嬰、代國大將張同、李左車等人。

彭越沒有親來,只派了麾下大將葛一泓帶兵三萬參與盟軍之中。

五國盟軍,猛將如雲,騎兵八萬,戰車數千乘,控弦之士達數萬,甲士二十餘萬,實力雄厚,更有墨徒前來相助,使北盟軍聲威浩大,如日中天。

南盟軍中楚軍二十萬,河南軍五萬、九江軍五萬、臨江軍四萬、衡山王四萬,韓軍三萬,共四十萬大軍,盟主由項雲坐鎮,河南王申陽、衡山王吳芮、韓王昌三位諸侯王帶軍親臨,楚軍五虎將之三季布、龍且、桓楚跟隨大軍前來,除此之外滕震、荊濤、蕭公角、龐虎、秦殤、屈邪、西門川、曹宸、夏央四十多位楚將,加上其它五國的將領,光中郎將官爵之上就有二百多人,人才濟濟,聲勢與北聯盟旗鼓相當。

這南盟軍屯兵在滎陽、成皋一帶,阻擊漢軍東進,長江流域則由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楚將蒲節共同掌兵十五萬,把守江陵,迎擋東征軍順江南下。

中原大戰蓄勢待發,天下百姓的焦點都聚集在了函谷關這一帶,金戈鐵馬,人道革鼎,歷史殺伐,就在今朝了,韓信、項雲、衛曉峰三人博弈,誰能更勝一籌,成為中原各方百姓、貴族茶前飯後談論的話題。

巍峨雄偉的雄關,遠遠望去,城牆自南向北一字排開,建於陡峭的兩峰之間,高約十幾米,正中留有兩個門洞,洞上石碣刻著“函谷關”三字,門洞上矗立著兩座三層懸山式城樓,角樓、望樓,間隔而立,外有廊柱圍繞,下臨馬道。

函谷關通往中原的函谷古道,是一條長約十里的峽谷,這條峽谷是遠古時洪水在這片高原上衝刷出的一道裂痕,兩面峰巖壁立,高達六七十米,谷底寬處十米,最窄處只有兩米,車不方軌,馬不併鞍。

“一夫當關,萬夫莫克”的函谷關在戰國時代似乎就是“天下”的象徵,七國爭雄,六國始終未能攻克此處天險,而西秦的百萬鐵甲正是東出函谷關,成就了始皇帝天下一統的霸業。

經過一個月的整編,韓信帶兵三十萬,其中十五萬北伐軍,五萬新軍,十萬三秦降軍,駐紮進函谷關,與南北兩個盟軍對峙起來。

韓信升堂點將,招集先鋒將以上的將軍前來商議出兵之策,副帥灌嬰,謀士蒯通、酈食其、長孫沽,大將軍紀信、周苛,將軍袁英、楊瞳、呂澤,前、左、右將軍王吸、林秋、林摯、邵雄、趙虎、刑晉、梁越明,俾將尚方俊、邱童、秦海、風御烈、易川、楊遠征、李波等五十多位大小將領入帳議事。

韓信一襲戎裝,相貌雍容,神態溫和卻隱隱帶著森然氣息,雖然久經沙場,但他身上卻沒有散發沙場的殺氣,氣勢沉穩,綿綿悠長,目光銳利地掃過帳內一週的武將和幕僚,開口道:“楚漢衛三國之戰,已經進入了最關鍵時刻,這一場決定中原歸屬的博弈,由我們做先鋒,與南北聯盟軍對抗,一旦我軍失利,漢王就會御駕親征,作為臣子,豈能讓漢王涉險督戰,我們身為軍人將臣,自當全力以赴,為漢室橫掃諸侯,成就大漢宏圖霸業,諸位可有信心隨韓信大破諸侯聯軍!!!”

第二章 軍命在身

韓信攤開了山河圖,指著函谷關一帶說道:“關中東面有嶢山、函谷關,西有隴山、蜀地岷山,長城險峻,南有巴蜀富饒資源,北有胡地草場畜牧之利,倚仗三面險要的地形防守,只用東方一面來控制諸侯,在地利上,我漢軍已大大佔了便宜,即使打持久戰,諸侯聯軍多是烏合之眾,看似強大,實則存在諸多隱患,比如排程不靈,糧草軍械供給等問題,我軍則不存在,而且漢室的發展速度要強過諸侯,時間越久,彼此的差距就越大,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