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韓信在楚方陣營的時候,曾在三秦之地練兵,章邯、董翳、司馬欣三王都曾給韓信送去大批秦國降軍,經過韓信的訓練,進攻漢明關,差一點破掉雄關,長驅直入禍亂漢川,幸好當時有淳于婉兒坐鎮,這才擊退了韓信。
司馬欣一身戎裝,意興闌珊,頹嘆道:“是你贏了。”
韓信淡然道:“這是大勢所趨,當年本將軍擁有數十萬甲士,仍攻不破西川的一道雄關,為何,不是因為人數不眾,也不是因為兵甲不利,而是信仰和士氣,漢川將士上下一心,保家衛國,寧死不退,如今出征乃是為了統一的大業,民心所向,別說你只有數萬人,就是數十萬精銳,也難抵擋漢軍北伐雄師!歸順了漢室,將來當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不會委屈你塞王的!”
司馬欣苦笑道:“事已至此,我還有其它選擇嗎?”
韓信轉身道:“林摯,你持虎符調動城內五萬塞軍,到城西集合,安營紮寨,聽候本將軍排程。”
“遵命!”林摯抱拳施禮道。
韓信又笑道:“王吸將軍,派斥候去通知涇陽對岸的周苛將軍,接收涇陽塞軍的整編,維持好當地的秩序,不得擾民。”
“末將遵命!”
韓信對司馬欣微笑道:“走,進城吧,明日派人去請翟王董翳過來,到時共飲一番,好為兩位兄臺餞行回漢中城封侯拜相,日後仕途一路青雲。”
司馬欣頹然道:“韓將軍勿要取笑在下了,敗軍的諸侯,哪還有什麼仕途而言,只要能保住這條性命,安度餘生,也足矣了。”
“漢王選賢任能,注重人才,不會虧待了塞王的,大可放心!”韓信安慰了兩句,切入正題道:“走,咱們進城吧,正式接管櫟陽,自今日起關中就是漢室的領土了。”
櫟陽城地處石川河與清河匯夾之地,北依荊山,南眺渭水,戰國初期,魏國乘秦國內亂之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後,立志收復河西之地,於前383年在櫟邑修築了櫟陽城,將國都遷到櫟陽,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開展了對魏國的軍事反擊,初步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秦獻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秦孝公繼承了他的事業。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貧弱的秦國一躍成為諸國中最先進、最富有的國家,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往事已矣,成為歷史的軌跡,留給後人吹噓不已。
韓信帶著精兵進入櫟陽古城,立即控制了塞王宮,以及國庫、兵器庫、糧草、軍營、司法衙門等,派主簿開始一一盤點國庫,列好賬單,送往漢中城三公六部,等候漢王旨意。
處理了降軍收編、安撫百姓等大小軍政之事後,立刻派斥候趕往高奴,讓酈食其準備最後收口,迫使翟王董翳乖乖投降。
當翌日酈食其接到軍情密報之後,馬上進宮求見翟王,向董翳施加壓力,董翳聞得司馬欣已經徹底歸順,沒有任何抵抗,心中暗恨:原來使者說的果然不假,這廝早就有通敵歸降之心,如今漢軍數十萬人馬,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他這翟地幾座城池,數萬的人馬根本無法抵抗,無奈之下唯有同意歸順漢室。
如此一來,短短月餘之內,關中之地盡數落於漢室掌控中,三秦王一死二降,控制了函谷關、武關等入關中的要塞,使大漢國佔據了地利優勢,韓信也因此一戰成名,隱隱成為了漢室獨當一面的第一將才。
……
當關中之地發生劇變的時刻,中原諸侯王也終於變色了,已感覺到形勢的危及,如果漢軍繼續出關,要對付的就是各路諸侯了,此刻不少諸侯王掌控權力日久,都不願再淪為臣奴,因此立即停止相互的討伐,開始派使者彼此來往,紛紛結成戰略聯盟,企圖阻抗漢軍統一中原的步伐。
一時間謀士、策士、名家士子、縱橫夫子穿梭中原諸侯各國,各大勢力的弟子全部下山,相互遊說諸侯國的君王和大臣選擇盟友,當年戰國中期,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此刻天下形勢竟與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的格局十分相近。
最後中原形成了兩大同盟,一是北盟軍,以衛國為盟主,包裹了趙國趙歇、魏國魏豹、代國陳餘、殷國彭越;一是南盟軍,有河南王申陽、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韓王昌等,形成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兩大諸侯同盟,使天下大局三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混亂局面。
因燕國遠在遼東偏遠之地,前不久又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