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的兩個人,又衝崔澄問道:“崔卿家怎麼看?”從前站在這裡奏對的崔卿家是老成持重靖國公,皇帝看著崔澄與他哥哥幾分相似,卻更加清俊的臉,有些恍惚。
崔澄瞟了瞟陸憲,又瞥了瞥宋文昌,決定誰也不得罪,笑道:“我看這件事完全是因為地方官管理不利造成的,皇上應該選取能吏干將,將事情理順,這樣百姓就不會有怨言了。”
他既沒有支援陸憲的觀點,也採納按照自己頂頭上司宋文昌的說法,直接把問題落到了地方官身上。
陸憲笑道:“也不能這麼說,地方吏治必然是要考慮當地的具體情況,如此下結論,說地方官吏不稱職也過於武斷了,不如下派御史,將事情瞭解清楚再做定奪。”
皇上眯起眼睛,不置可否,又問翰林院承旨趙博林:“趙卿家怎麼說?”
趙博林站起身來,說道:“如今已經臘月,來年就要春耕,派御史再回來,朝廷再派人處理,那要耽誤到什麼時候?耽誤了春耕,百姓又是一年沒有糧食。臣聽聞這些地方官吏不乏有和當地世家大族勾結,透過各種手段將百姓耕作的熟田納為己有,將荒地冒充田地歸還官府。這些人到底是陛下的官,還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官?”(未完待續)
正文 第三百二十四章 考量
“到底是陛下的官,還是世家大族的官”——趙博林這一句話就敲在了皇帝的心坎上,是啊,這些官員都是世家出身,關係盤根錯節,就算沒有關係,彼此間賣個面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家有這種事情,我家也有,誰還能死較這個勁不成。
涼州是西北最大的戰略要衝,西北大軍也主要駐紮在那裡。那裡不能亂,一旦亂了,突厥人、吐蕃人都可能趁機打進腹地。
但如今為了將柳正言的勢力調開,將當地勢力得罪的精光,府兵是從當地農戶中徵調的,他們不少人都是世家旁支,他們的田也被視為族產,如今一調兵,田產也收回了,他們能老老實實待著才怪。
隴西李氏姑臧大房——皇帝想起他們來就有些憤憤,他們一面自詡“五姓七望”,處處以山東士族自居,另一方面,他們又是隴右的第一大族,控制著西北和外族的交易,那些在內陸掌握著各種商品的世家要想和外族做生意也都要和他們合作,他們又在西北軍中保持著不小的勢力,之前柳正言、薛進他們走私也沒少了他們的影子。
這次西北大軍調動,涉及那麼多人,他們怎麼可能不趁機大撈一筆。
但究竟什麼人才能夠制住他們,寒門嗎?另外的世家嗎?皇帝搖搖頭,現在江南的常州刺史不正是出身寒門,結果又怎麼樣了呢,那裡鬧得最兇,涼州刺史是范陽盧氏,現在還不是跟他們沆瀣一氣。
恐怕他自己也沒有少撈吧。
皇帝聽著趙博林的這句話,腦子轉過這些念頭,下面其他人的話卻聽不進去了,虞孝嚴一如既往的打著哈哈,人家怎麼說,自己跟著說。兵部繼續盯著要錢,戶部則拼命哭窮,吏部推薦名單的前兩頁永遠都是手高眼低的世家子弟。
“不管怎麼樣,先把這常州和涼州這兩個州的刺史換了。”皇帝終於在下面大臣嗡嗡的議論聲稍歇的間隙。出言做了這個決定。
眾人相互看了一眼,心裡默默醞釀著要舉薦的人選。
皇帝卻沒有當即讓他們推舉,只說到:“你們回去之後都好好想想,別再舉薦有名無實的草包,朕要能吏!”
於是重臣各自回去擬定名單,皇帝一看,仍然失望不已。
皺著眉頭。看著眾臣所舉薦的名單,對劉公公說道:“哼,崔延慶都能算能吏了,他們也真敢舉薦,數他管的萬州最亂,又是鬧賊又是歉收的還有這個錢萬言,這就是個愣頭青,現在本來就亂成一團。他那樣的去了指不定鬧出什麼亂子來。哎於正傑倒好,忠直但是不迂腐,能把事情幹成。可惜,還是太年輕了,驟然提到這個位子上鎮不住啊”
劉公公笑道:“於員外郎品級還低,皇上可以讓他去外頭歷練歷練,只是這上頭的事情弄不好,就把自己折到裡頭了,倒枉費了皇上的栽培之心。”
皇帝點點頭:“江南好說,那邊畢竟地廣人稀,過去的人又不多,怎麼都好說。這涼州是隴西要衝,各地的兵都要調往那裡,弄不好就是個麻煩事。”皇帝憤然的一拍桌子:“你知不知道隴西李氏那個姑臧大房在那邊有隴右王之稱!”
這件事劉公公自然是知道的,所有密摺先從他手裡過,才傳到皇帝耳朵裡。隴西李氏姑臧大房的祖先是西涼武昭王李嵩,李嵩國雖滅了。子孫卻世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