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原本想坐船經廣通渠入黃河到洛陽的,不過黃河水路多險灘,而皓寧又一直吵著要見識潼關和函谷關,便決定走陸路。
靖國公府的馬車軒麗,僕從眾多,還有隨行的國公府護衛和崔家的部曲,自有一派國公府的威儀。大隋正值太平盛世,連線長安和洛陽的官道,是一條寬闊的官馬大道,名為潼關道,來往車輛絡繹不絕,是大隋的樞紐。國公府的車隊不快不慢,走走歇歇,以免車內的夫人、姑娘受不住。
這次護送夫人的管事,是專管國公府名下鋪子的崔毅,也順便到洛陽巡視一下鋪子。以這樣的速度行進,長安到洛陽大約有十來天的路程,一百多年的承平之世,大隋的道路驛館已經發展得極為成熟,每隔幾十裡,便可找到驛館歇息。潼關道沿途的驛館,經常接待入京出京的達官顯貴,設施完備、招待周全,因此這一路倒沒吃什麼苦。
經過幾日的行進,國公府一行人在一天傍晚到達了潼關,下榻附近城中的潼關驛中,此城位於黃河、渭水交匯處南岸,城池雖小卻依山起勢,頗有雄風。
驛丞見來了貴客,忙不迭過來招呼。不過今日卻是不巧,驛館的上廳已經被人佔了,只剩下次一等的別館了,國公府管事當即就拉下臉來,說道:“憑是誰,也要先讓夫人、姑娘們安頓好。”
驛丞趕緊賠笑,臉上盡是為難之色嗎,他這個縣驛館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平時倒也能應付過來,今日不知什麼運勢,一下子來了好幾位貴客,這些個貴人他一個也得罪不起。
各位看官看在小女子勤勉更新的份上,請投下寶貴的一票,小女子跪謝了!
正文 第三十二章 潼關
大太太已經帶著皓寧和涵因還有一眾婆子丫頭進了正廳,看見崔毅還站在那裡跟驛丞交涉,便知道有不妥,便叫管事的過來回話。
這個驛館上廳有兩個院子,現在分別住著齊王楊宇、王妃、縣主和衡山郡侯杜胤及其家眷,自然不能讓齊王搬出,可是杜胤當年就和崔家隱隱抗衡,長公主主政時把其排擠出中央,此次杜胤在汴州刺史任上平亂有功,皇上龍顏大悅,親自下旨嘉獎,升為從三品左散騎常侍(歸門下省),他又回到了長安。
當年杜胤是反對“攤丁入畝”的死硬分子,長公主故意把他派到汴州做刺史就是料想他會百般阻撓,這樣正好可以藉機再貶斥他,可沒想到他卻識時務起來,並不阻撓新政實施,長公主見他滑不留手,也只好放著,沒想到長公主一死,汴州大戶就以天災為名對新政百般推脫,後來竟出了流民造反,杜胤開始虛與委蛇,後來見皇帝停止了新政,便用雷霆手段壓了下去,如今倒立功重回中樞了。
涵因心想真是冤家路窄,保不準這個杜胤就是利用流民對朝廷施壓的幕後推手。皇帝把他調回中樞是向世族表明停止新政的態度,也是要安撫一下惶惑不安又心存不滿的關隴世族。
大太太和衡山郡侯夫人向來沒有什麼交情,雖然氣悶但是也知道此時沒必要節外生枝。便示意管事不要再爭,湊合一晚即可。貴客的別廳單獨成院,其間由曲廊相連,環繞在正院周圍。屋前樹木蒼翠,環境倒也算清靜宜人,大太太環顧一番點了點頭,表示還算過得去。驛丞懸著的心這才放下來,趕緊命人準備餐飲。
眾人剛剛安頓下來,齊郡王府的公公就奉郡王之命前來致意:“國夫人若有不方便之處儘管說。”
大太太笑道:“正要去拜見郡王和王妃。”
“郡王和王妃特別交代,郡王府和國公府是世交,請夫人勿需多禮,那便生分了,旅途勞頓,請夫人早些歇息,待夫人休息好了再相見不遲。”公公笑呵呵的說。
“既如此,請公公轉達妾身問安之意。”大太太聽如此說,便知道定是杜胤在郡王那裡,這次參與彈劾靖國公的就有杜家的門人,定是怕兩家驟然見面,彼此尷尬,於是先派人來盡到禮數。她也不堅持,給那個公公打了賞,便叫他回去了。
趕了一天的路,人人疲憊不堪,涵因也早早的歇下了。
第二天一早,涵因便被一陣大力搖醒,強撐開惺忪的睡眼,皓寧的一雙大眼睛在她眼前晃來晃去。見她醒了,皓寧接著搖晃她:“好姐姐,快起來,晚了就錯過了。”
涵因被鬧得無法,只得起來,一看窗外,天還是黑的,皺著眉頭說道:“這麼早去哪裡啊。”
“我已經打聽過了,這個驛館的東樓正對著黃河,看日出是最好的。我們一同去看吧。”皓寧滿臉興奮。
涵因一聽興致也來了,匆匆洗漱之後,披好鶴氅,帶好帷帽便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