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恕罪。”
“你參加考試,就沒人察覺嗎?”靖國公一陣頭暈。
“想是參加的人太多,便混了過去。小子只想和天下士子一較高下,沒想太多。”皓軒低著頭。
皇帝呵呵一笑。對著皓軒說:“你老師早就察覺了你的意思,早跟我打了招呼,我也想看看你這孩子能考到什麼程度,讓他們管理報考的不必在意,只讓你安心考試便是。閱卷大臣呈了十份卷子給朕,朕本要點為今科狀元,撤了卷封看了名字,就想著會不會是你。找出原始卷子一對筆跡。果然沒錯。”
靖國公馬上跪下說道:“小兒年少無狀,請皇上恕罪。”
皇上卻虛扶一下,說道:“國公這是做什麼,起來吧。你家公子如此才華,還有此等上進心,你該高興才是,這句‘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真是深得朕心,頗有古大臣之風。果然是虎父無犬子啊。”
“臣惶恐。”父子兩人又磕頭謝罪。
“好了。沒有怪罪你的意思,孩子有上進心是好事,只是皓軒已有爵位在身,也要走門蔭的路子。開科取士,是要給天下有才而報國無門計程車子們一個走上仕途的機會。因此並未讓他高中,卿等可莫要怨怪。”皇帝叫了皓軒的名字,顯然有親近之意。
靖國公卻不敢放鬆,仍然謹慎的躬首答道:“三年大考。天下人才盡盼登科以報效朝廷,庶子承蒙聖眷,豈敢佔天下寒士之先。此乃小兒爭強好勝。臣等惶恐之至,怎敢心懷怨懟。臣必讓小兒躬身自省。”
“皓軒的確是人才,我看就現在翰林院學習吧。”皇帝轉過身問翰林院承旨趙博林:“你看這孩子做個編修可夠資格。”
趙博林起身答道:“靖國公世子才德俱佳。經磨練培養,必可成大器。皇上慧眼遴選人才,乃國家之福。”
皇帝對自己的眼光也很是得意。“好了,此事便這樣吧。不過門蔭和科舉卻不易混淆。以得蔭封者不得參加科舉。有門蔭資格者尚未蔭封者參加科舉若高中,則以科舉名次授官。科舉二甲以上以後皆進翰林院學習,狀元可授正六品修撰,榜眼、探花可授正七品編修,其餘皆為庶吉士,察其才能,予以培養,之後再授予實職。門蔭考核以後也要更加嚴格,以分辨人才,成績突出者才可入翰林院。靖國公世子不貪先祖之功,用心上進,此事宜表彰,但其已獲封爵位,不應參與科舉,因此取消其科舉名次,此事下不為例。”轉頭又問陸憲的意思:“陸相、李相以為如何。”
陸憲本一直沒說話,聽皇上一番說辭,知道皇帝早就打定了主意,何況此番安排也讓人說不出什麼,只好跟著說:“皇上聖明。”
李明哲本就出自寒門,科舉出身,聽了自然很合心意,答道:“皇上聖明,如此便可明辨天下才俊之所長,報效皇上。” 皇帝滿意的點點頭。
翰林院是參與起草任免將相、宣佈大赦等重大詔書的機構,是皇帝近臣,也參與議事,對皇帝影響極大,比負責起草一般官員任免的中書舍人更為重要。也是世宗時期開始設立的,最初是因為世宗覺得草詔的中書舍人受世家大族擺佈,給他掣肘過多,於是創立了這個機構,委以親信,為的是擴大皇權,和世家大族把持的相權抗衡。
後來這個機構就分了中書舍人擬詔之權,又逐漸分了一部分相權。
自世宗設立翰林院百餘年來,近百位宰相之中有半數之多出自翰林院。世家大族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肥肉,因此翰林院後來也演變成了世家大族必爭之地。長公主掌權之後,大力提攜寒門士子入翰林院,這些年翰林院才成了寒門士子進身的階梯。皇帝只不過是將這個政策更進一步。
眾人知道皇帝是趁機進一步提高科舉取士的地位,見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兩位宰相都無異議,便也只各懷心思的應道:“皇上聖明。”
“那承旨就草詔吧。”皇帝對自己這一招很是得意,聲音也輕快了許多,“靖國公回去好好休養,小崔卿家就聽趙承旨的安排吧。”
眾人領旨退下了。
回去的路上,皓軒小心翼翼的看著父親的神色,只見靖國公閉目養神,也不知心情如何,心中忐忑。
到了府裡,便乖乖的跟著父親進了書房。
本以為父親會大怒,靖國公只是微微沉下臉:“你可知錯了。”
皓軒忙跪下:“兒子知錯了,請父親責罰。”
“哎,你這次過關,頗為僥倖,天威難測,你莫要小看這裡面的厲害。早就知道皇上這心思,沒想到卻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