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些辦法擺平單位內部,就可以為所欲為,就在前不久,華新社內參選編、國內動態清樣相繼披露了這樣的事情,某欠發達省一個經濟並不算發達的、僅僅四十萬人的縣級市一個小小的工商局核定編制一百八十人,而實際在冊人數高達近一千人,被稱為全國“最大”的縣級工商局,這些超編的人多數是系統幹部職工的親屬子女。
在內參披露之後,引起了高層的重視和震動。
其實這還不算最誇張的,某縣一收費站被戲稱為“史上最臃腫收費站”。因為這個小小的二級公路收費站,竟然有職工一百一十三人,其中事業編制七十人,還向其他企業借用了四十多人。按照行業標準,這個收費站頂多六十個人就能完成現有工作任務量。
為何出現如此多的人員?
據當地官員解釋,原來這個路段一共有三個收費站,後來撤掉了兩個,但是這兩個收費站的人員卻都沒減,都流動到僅存的一個收費站中,而向企業借用的個人後來由於有些企業改制,這些員工也就都留了下來。
這個原因與大部分政府機構臃腫的原因差不多:競爭上崗機制無法落實,即使崗位裁撤,人也無法裁撤;人浮於事,不少人佔著編制不幹事,政府機關只好到處借人幹活,借過來的人又透過種種途徑留下來。
有一個縣十二三萬人口,吃財政飯的多達進六千人,公務員隊伍面臨的最主要問題而是機構臃腫,平均每二十八個老百姓就要養活一個公務員,即供養比例的全國平均值為二十八:一。
也不是沒有人強力推動這項改革,不斷提出精簡機構的措施,然而,機構臃腫是一個週期性頑症,反覆治、不斷改,始終未能走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而且每一次精簡之後是更大的膨脹,因為精簡掉的多是沒關係,真正幹事的,這些人走了,運轉就不暢了,所以還是得進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