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英雄策算無遺,為了能讓軍隊如臂使指,在沒得到朝廷允許的情況下,殺了一個堅持敵後遊擊的將軍,但奇怪的是,遠在海島的軍隊距離遼東寧遠足有兩個月的路程,不知道這位英雄是怎麼做到如臂使指的。
最難得的是,這位英雄還有著剛柔並濟的手段,王道霸道雙管齊下,經常用酒肉糧食安撫敵酋,使之不願犯境。
而我們的劉封將軍也有這個手段,為了幫助關羽將軍攔截太史慈和曹仁,帶領五千軍隊出城迎戰,乍一交鋒,就大敗而回,留下一地的糧草酒肉。
更難的是,劉封將軍毅力驚人,有著屢敗屢戰的精神,每當太史慈和曹仁糧草不夠的時候,都會藉機出戰。
當然了,戰敗之時,劉封為了能快速逃跑,還會遺落一些兵刃羽箭什麼的。
有的運輸大隊長劉封的友情贊助,太史慈和曹仁可以無休止的追殺關羽,這讓關羽簡直急白了頭。
看了一眼關平,關羽就想讓關平帶領五千人馬斷後,但話到嘴邊,關羽又咽了回去。關羽很清楚,無論是誰,帶兵斷後的話都是九死一生的結局。
如果自己把關平推上死路,那自己所做之事是不是有點太讓人寒心了,劉封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自己結怨,這才置大局於不顧的嗎,別忘了,劉封是義子,關平可也是義子;,荊州集團可不能變成臭名昭著的義子殺手。
想來想去,關羽覺得,也只有自己斷後了。
於是關羽立即安排關平和與馬良帶領大部隊先行一步,走穰縣取道陰縣、筑陽、山都趕赴襄陽。
從地形上看,陰縣和穰縣襄陽大約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也就是說,取道陰縣,路程要多出一倍來。但關羽也沒有辦,穰縣至襄陽之間沒有其他縣了,也就是說,沒有可以補給糧草的地方。
關平帶著兩萬多軍隊先行一步,太史慈和曹仁不可能看不到,兩個人立即聚到一起商議對策。
其實也沒什麼好商議的,第一是兩個人合力做掉關羽,第二是一個人纏住關羽,另一個人繼續追殺關平。
如果理性的比較一下,第二個選擇更為合理。太史慈和曹仁任意拿出來一個,都足以當做關羽的對手,將近三千騎兵對付關羽的五千精兵卒,也能佔據上風,這樣了一來,另一人就可以從容的追殺關平了。
追殺逃兵,兵多兵少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太史慈和曹仁都選擇了第一種辦法,原因很簡單,兩個人終歸不是一家人,還是各懷戒心的。所以兩個人只用了不到一分鐘,就達成協議,關平可以跑,但關羽一定要死在這裡!
想想看,太史慈正意氣風發的追殺關平,曹仁卻突然不跟關羽纏鬥了,關羽一下子就能截斷太史慈的後路,與關平兩下夾擊,打太史慈一個半身不遂。同樣,曹仁也信不過太史慈了,所以,兩個小人只能把屠刀放到關羽身上了。
對於關羽來說,穰縣的地勢真不怎麼樣,不但地勢平坦,想要進入穰縣,還要渡過濟水(支流),這對騎兵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殺場。
關平的大部隊正組織渡河,濟水兩岸、人馬嘈雜,依照關平渡河的速度來推算,估計得一直忙活到今天晚上。而關羽的五千兵卒攔在渡河軍隊之前,太史慈和曹仁各自率領三千騎兵,在關羽軍陣的斜前方列陣。
兩個人並沒有直接衝殺,而是每過一段時間,就試探性的發起一次攻擊,用弓箭殺敵,採取一擊即退的辦法。
這不是為了殺多少人,而是為了讓關羽的兵卒一直處在精神緊張的狀態,加速消耗敵軍的體力。
而沒有太史慈和曹仁的騷擾,關平渡河還算順利,到了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堪堪渡過了濟水。也就在這時,太史慈和曹仁動手了,這一次,兩個人是真動手了。
太史慈帶領三千騎兵繞到關羽軍陣的後方,一次衝殺就將關平剩餘的兵卒斬殺殆盡,而曹仁則率領三千兵卒在正面衝擊,直接殺進關羽的軍陣。
這不是曹仁高風亮節,主動承擔正面任務,而是因為曹仁的騎兵中還有幾百虎豹騎,這些重甲騎兵是正面衝擊的好手。
關羽的主力部隊是五百校刀手,這五百校刀手對付輕騎兵還行,能仗著力大刀沉,拼的不落下風,但遇見蠻不講理的鐵甲重騎,可就吃虧了。重騎兵用的都是一丈多長的長矛,人馬還沒到,長矛就撞在五百校刀手身上。
之所以用撞而不是用刺,是因為重騎兵的長矛並不鋒利,矛尖很鈍,殺傷敵人主要靠的是戰馬的衝擊力。
一擊之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