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就沒什麼誠意。
但話又說回來了,劉備你要沒有誠心,就不要提這事,別給劉封希望啊。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大多都有這樣的毛病,我永遠是對的,就算我是錯的,那也是你沒領會我的意思,從來不考慮下級人員的感受。
關羽沉吟半晌,方緩緩說道:“想來劉封不會不顧全大局吧……嗯……先安下營來,撒出斥候,防止曹仁和太史慈去而復返……派人前去宛城試試,另外派人前去涅陽、安眾,準備些糧草。”
這邊的太史慈和曹仁見到關羽安營紮寨,也不出來挑戰,遠遠的紮下營寨,等著看關羽的笑話。
劉封當然不會顧全大局了,所以關羽的書信必定要石沉大海,就連信使也是有去無回,石沉大海。
破罐子破摔的劉封敢違抗關羽的軍令,涅陽和安眾的縣令卻沒那個膽子,不過上有上策,下有對策,涅陽和安眾的縣令陰奉陽違,一共才給關羽準備了兩千石糧草。關羽在許昌帶走了兩萬人馬,又在劉封手中抽掉了萬餘人,減去剛才的損失,手下還有將近三萬人馬,這點糧草還不夠塞牙縫的呢嗎,無論如何也堅持不到襄陽。
糧草也不是不夠,關羽只要把劉封的一萬來人還給劉封也就差不多了,但這可能嗎,關羽恨劉封還來不及呢。
到了第二天早上,關羽只得拔營而起,直奔穰縣而去。
沒辦法,曹仁和太史慈耗得起,但關羽卻耗不起,江陵和採石磯都等著關羽的援兵呢。
就在關羽路過安眾,補充糧草的時候,太史慈和曹仁再次殺了出來,這次兩個人都休息的差不多了,手下的兵卒精神飽滿,士氣高昂,戰鬥力和前幾天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別看關羽有將近三萬兵卒,但太史慈和曹仁依舊不落下風。
這也和雙發的打法有關,太史慈和曹仁都是帶領騎兵的老手,兩個避開關羽的主力,每次都挑關羽軍陣中最薄弱的地方下手,雖然不能一舉擊潰關羽的軍陣,但殺傷力依然不能小覷,逼得關羽只能穩守陣腳,不敢向前行軍了。
特別是兩個各集團的騎兵都不願意被對方小看,什麼?你們斬殺了五百敵兵,那我們要是斬殺開了四百騎兵不是丟人了。
互有比拼之心的河北騎兵和關中騎兵鬥志高昂,發揮出比往常更強大的戰鬥力,向兩柄重錘一樣,不停地衝擊著關羽的軍陣,每一次衝擊,都能帶起漫天血雨。
關羽無奈之下,只得命令全軍收縮,讓軍陣再緊密一些,給弓箭手增加殺傷面積。
但從兩軍交戰來說,關羽的選擇很正確,陣型收縮以後,關中騎兵和河北騎兵就會暴漏在弓箭手面前。而且,騎兵不是一個能持久戰的兵種,這裡的持久戰是指戰馬高速衝刺的戰鬥,一旦戰馬失去狂暴衝擊力,騎兵的威脅也就大大降低了。
關羽手下也不是一點騎兵也沒有,以逸待勞,等到太史慈和曹仁的騎兵戰鬥下降,人馬疲憊,關羽的騎兵突然殺出,也能取得不小的戰果。
但是太史慈和曹仁可沒有和關羽打持久戰的心思,兩個人就沒抱有殲滅關羽部隊的痴心妄想,還沒等戰馬體力耗盡,太史慈和曹仁就再一次逃之夭夭了。
第四百零三章 仁慈的劉封將軍
面對這太史慈和曹仁的無恥戰術,關羽只能無力望蒼天了,說實話,太史慈和曹仁這麼幹都有失身份。曹仁是誰?魏國的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三軍總司令,太史慈呢,趙國的大將軍,最次也和現在的軍區司令差不多了。
但兩個人打的就跟偷雞蟊賊一樣,摸一把就跑,真對不起他們的名號。
如果說這兩人武藝低微還好說,哪怕是周瑜和陸遜這樣的人,關羽都會冒險突擊,學斬殺顏良的做法。但無論是太史慈還是曹仁,都是一流猛將,別說千軍萬馬之中秒殺他們倆了,就是單打獨鬥,關羽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想來想去,關羽也沒有辦法,除非留下一支軍隊纏住太史慈和曹仁,讓大部隊先行撤退,問題是誰斷後呢。
要說太史慈他們不是也沒有糧草供應嗎?他們總不能讓兵卒吃戰馬吧!為什麼關羽不等到太史慈和曹仁糧盡退兵呢。關羽確實很想很想這麼做,但是,讓關羽難以接受的是,太史慈和曹仁真就糧草無憂。
在華夏曆史上,有這樣一位“英雄”,他是大明朝的將軍,擔任過遼東巡撫一職,在任上,這位英雄百戰百勝,但奇怪的是,他的敵人卻越打越強,最終踏碎的萬里江山。
這位英雄殺敵無數,但奇怪的是,敵人總有帶著死屍逃跑的習慣,沒給皇帝上交過一顆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