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王雙的軍事誤區,西北人真不怎麼重視水軍的,這個思維習慣不是一時半刻能改過來的。(王雙,字子全,隴西郡狄道縣人(字及籍貫均出自《三國演義》)。三國時曹魏將領。蜀後主劉禪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出攻祁山。王雙率領軍隊追擊諸葛亮,為蜀軍所斬。)
周泰和周倉帶領著大部隊來到城固縣南岸,立即就開始準備渡河。
接近五千人的船隊全部靠在漢水南岸,將一個個步兵送上戰船,近一百艘戰船,一次性就能將三千步兵2運送至北岸。(這時刨除水軍之後的人數)
而在周泰開始運送軍隊之前,王雙就帶領著張薿(伯岐)張衛(公則)、楊任等人在城固縣南門外,漢水之濱布開陣勢,意圖將趙雲的步兵堵在漢水之中。
半渡而擊之,這是兵法常識,實在沒什麼好說的,王雙的軍事計劃正確無比。
為了阻擊趙雲的軍都渡河,王雙這次已經拿出了近萬軍隊佈防,這已經是佔到漢中兵力的一半以上了,當然,這個數字是比較謹慎的數字,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王雙還是能湊出上萬壯丁助戰的,雖然壯丁的戰鬥力難以保證。
但對處於劣勢的一方來說,不拉壯丁作戰才不正常呢,都不說王雙,別看李重看上去假仁假義的,但一旦到了兵力不足的情況,也會拉壯丁上戰場的。
這對於古代戰爭來說並不涉及道德問題,古代的生產力實在是難以支撐數量龐大的正規部隊。
就是近代,也有著名的三大戰役是用小車推出來的一說,雖說這個說法不怎麼得人心,當然,這是蜘蛛自己的觀點,戰爭如果牽扯到普通百姓,實在是個令人揪心的問題。在蜘蛛看來,百姓交稅,無話可說,既然養活軍隊了,那麼軍隊就要負起責任,一旦到了戰時,又要搞什麼全名皆兵,實在是一種極不自信,和極不負責的表現。
百姓盡然盡到自己的責任了,那麼軍隊也要盡到自己的責任,不是嗎?不然的話,我們交稅幹什麼?
對於這種渡河戰,守軍是佔據很大優勢的,不但可以用簡陋(確定不了渡河地點,沒辦法修葺圍牆什麼的)的工事禦敵,還可以利用弓箭遠距離打擊,還能用兵陣阻截,更可怕的是,渡河的軍隊沒辦法攜帶太多的戰馬。
而防守的軍隊不同,就像王雙,就足足準備三千騎兵,埋伏在戰場右翼,隨時準備衝擊趙雲的渡河軍隊。
對於步兵來誰,剛上岸,立足未穩,遇到大規模騎兵突襲,基本上就是被屠殺的效果。當然,周泰的準備也很充分,水軍利用戰船的高度,拋射羽箭,能給予步兵一定的掩護,而步兵也會在水淺處下河,布成陣勢再行進攻的。
在戰鼓聲中,渡河的戰役打響了,戰鬥一開始,就是羽箭漫天的對射,趙雲的步兵手舉盾牌,頂著箭雨,在河水中艱難的前進。
毫無疑問,渡河的兵卒並不能像在陸地上一樣,遮擋住絕大部分羽箭,不多時,河面上就漂浮起無數兵卒的屍體,鮮血把漢水染的赤紅一片。
周泰不遺餘力的將步兵2運送至河對岸,在人數的堆積下,趙雲的步兵終於前進道漢水岸邊,開始和王雙的步兵短兵相接。
同樣,趙雲的步兵依然處於劣勢,他們剛剛趟過數十米的河水,頂過襲來的羽箭,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在一個疲勞期,而且,在水流衝擊、還有其他等原因的影響下,渡河步兵的軍陣並不能保持完整。
對於趙雲的兵卒來說,唯一的優勢就是他們的訓練精良,單兵戰鬥力比較強。
相對比羽箭射殺來說,短兵相接更為慘烈,兵卒的傷亡速度更快,漢水之濱轉眼間就變成一個血色漩渦,河水中的血色已經練成一片,順流而下。
經過一段時間的廝殺,周泰樓船的投石機也準備完畢,開始向王雙的軍陣中投放巨石。隨著轟轟的炸響聲,一朵朵血花出現在王雙的軍陣之中。投石機的打擊確實恐怖,每一擊都能帶來數名敵軍傷亡,而且被擊中的兵卒血肉橫飛,看上去十分悽慘。
但是,王雙的步兵只是經過一瞬間的惶恐,就恢復到正常狀態。
原因很簡單,投石機的威力恐怖是恐怖,但是數量太少了,根本形不成連續性打擊。不過趙雲的步兵也趁著這個機會衝上河岸十幾米,稍微搬回了一點地形劣勢。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劣勢,這十來米的距離,就能給趙雲的步兵帶來無法想象的信心……我們能前進!
騎兵是幹什麼吃的?騎兵就是應付這種意外狀況,就是為了給敵人沉重一擊的。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