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4)

到金紫銀青,則非賜不得衣紫。唐人之重散官如此。”《嘉定錢大昕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冊第271…272頁。

'44'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上冊“緒論”第10…11頁。原文總為一段,本書引用時,代分段落以清眉目。

'45'陳夢家:《漢簡所見奉例》,《文物》1963年第5期。

'46'參看本書第127頁注'1'。

'47'岳珂:《愧惔錄》卷七《散階勳官寄祿功臣檢校試銜》,《叢書整合初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0842冊第59頁。

'48'按,漢代大夫之官員數十人,而三署郎官少則數百,多則可達二千餘人。《後漢書》卷五四《楊秉傳》:“三署見郎七百餘人。”同書卷六六《陳蕃傳》:“三署郎吏二千餘人。”大夫與郎官合計決不止“數十人”。原文的錯誤對《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如下文字的錯誤摘錄:“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表》謂大夫“多至數十人”而郎官“多至千人”,岳珂則錯誤地節述為大夫、郎官二者合計“多至數十人”。又《宋書》卷三九《百官志上》說三署郎官“多至萬人”,不知何據。

'49'楊百揆等:《西方文官系統》,第111…112頁。

'50'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王樹民《廿二史札記校證》,上冊第36頁。

'51'參看拙作:《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有關部分。

'52'陳蘇鎮:《南朝散號將軍制度考辨》,《史學月刊》1989年第3期。

'53'《舊唐書》卷四二《職官志一》。

'54'參看《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員外郎》。

'55'西省散官原為武職禁衛軍校,但在南朝這些軍校已虛銜化了。參看拙作:《仕途視角中的南朝西省》,《中國學術》2000年第1期。在北魏後期,這些西省武職與東省文職,在散官性質上已沒多大區別,可以和文散官一視同仁了。詳見本書第九章有關部分。

'56'《魏書》卷七五《爾朱世隆傳》。

'57'這裡有意不說“鐵腕皇帝”而說“鐵腕皇權”,這個細微的考慮是為了避免誤解,以免有人舉出軟弱的漢惠帝、謹慎儉樸的漢文帝為例,說他們不是“鐵腕君主”。然而我們所用“鐵腕”之詞,乃就皇權與臣吏的關係而言,而不是君主的個人品性。

'58'DennisGrafflin:“TheGreatFamilyinMedievalSouthernChina”,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41:1,1981。

'59'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47頁。

'60'參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2版,“劉裕與孫恩門閥政治的‘掘墓人’”及“後論”兩章。

'61'《通典》卷十六《選舉四》。

'62'王德權:《唐代律令中的“散官”與“散位”從官人的待遇談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1期,1989年版,第45頁。

'63'《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員外郎》。

'64'《舊唐書》卷四二《職官志一》。

'65'池田溫:《中國律令と官人機構》,《前近代アジアの法と社會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論文集》,東京勁草書房,1976年版,第168頁。

'66'崔嘏:《授內諸司及供奉官敘階制》,《全唐文》卷七二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冊第7483頁。

'67'可參看張國剛:《唐代階官與職事官的階官化論述》,《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張國剛先生的原用語是“以職為實、以散為號”和“以使為實、以職為號”,本書改“號”為“階”。

'68'《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總敘”雲:“唐承隋制,至天授中,始有試官之格,又有員外之置,尋為檢校、試、攝、判、知之名。其初立法之意,未嘗不善。蓋欲以名器事功甄別能否,又使不肖者絕年勞序遷之覬覦。而世戚勳舊之家,寵之以祿,而不責以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