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業由於國家的訂單而繁榮起來,就可以讓國內的鋼鐵、造船等一大批重工業恢復生氣,自然也能夠拉動國內經濟的復甦。
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武器裝備畢竟沒有任何產出,它們唯一的用途就是用來打仗,如果國家購買的武器過多,就會造成維護成本過高,國家經濟就有再次垮臺的危險。到了那個時候,國家唯一擺脫危機的辦法就只剩下戰爭了,上一次的世界大戰就是這麼打起來的。
儘管很清楚危害有多大,但是在上次大戰中戰敗的幾個國家已經顧不得這些了,如果不能拉動經濟增長,不用等到開戰他們的政府就先垮臺了。造武器自然不能造落後的,因此幾個戰敗國開始向中華帝國聯絡,希望能夠買到軍事技術,但是中華帝國則以維護世界和平為由,給予了嚴詞拒絕。
無奈之下,幾個國家又將目標對準了科技水平僅次與中華帝國的波士頓帝國,為了拉攏這幾個國家,波士頓帝國很痛快的就答應了要求,他們甚至將現役武器的圖紙大量出售給幾個國家。
有了足夠的軍事技術,撒爾帝國、南特帝國開始瘋狂的擴充軍備,採用兩級渦輪增壓,時速達到每小時七百五十八公里的P51野馬式陸海兩用戰鬥機、採用四發動機的B29遠端轟炸機紛紛開始裝備部隊。
此外由於《羅馬公約》的到期,為了依靠軍工拉動經濟,各國都沒有了繼續簽署後續條約的想法,大量航空母艦、戰列艦、驅逐艦和潛艇紛紛開工建造。此外還有波士頓陸軍現役的M14半自動步槍、M4型戰車和地獄貓型戰車殲擊車紛紛投入生產。依靠波士頓帝國提供的貸款和大量裝備的建造,國家工業體系被拉動了起來,幾個國家的經濟開始好轉。
就是波士頓帝國也被西大陸的經濟危機波及,他們依靠波元世界貨幣的地位將經濟危機轉嫁的方法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對方更加深重的經濟危機拉下了水,這也是中華帝國之所以不將華元變成世界貨幣的原因。中華帝國的經濟狀況良好,完全可以自成體系,根本無需操控世界經濟,同時也避免了被他國經濟危機波及的危險。
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瘋狂軍備競賽,各國自然非常清楚大量製造軍備的後果,為了防患於未然,也為了擺脫國內的經濟窘境,同盟國各國和波士頓帝國都紛紛開始了擴軍行動,軍備競賽的熱潮再次被點燃。
中華帝國沒有擴軍,由於國內良好的經濟氛圍,經濟危機對北約內部並沒有多大損害,而經濟危機出現之前,早有準備的方睿君已經要求北約各國提高關稅了,因此西方國家對剩餘產品的傾銷政策還沒有開始,就被擋在了門外,北約內部受到影響的只有出口的部分了。
對於出口,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中華財團,尤其是出口量最大的電子產品,幾乎完全滯銷,但是堤內損失堤外補,儘管各國很快築起了高高的貿易壁壘,但人是需要吃飯的,沒有國家會和糧食過不去,尤其是缺糧的國家,因此糧食是唯一零關稅的產品。電子產品出口不暢卻可以降低售價在國內普及,而其中損失的差價就從對外出售糧食上補回來了。
在這個時候,方睿君一直堅持的平穩經濟政策顯現出了效果,各國經濟崩潰,而北約內部卻相當平靜,僅有的一點經濟波動也無關大局,而方睿君又適時的建議國會在國內大修水利工程,將一些十幾年前修築的老舊工程進行加固和翻修,同時在幾條大河上修建水電站,以解決國內日益緊張的電力供應。
此外中華帝國還加大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投入,希望可以減小火力發電的規模,降低大氣汙染。一邊進行著產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方睿君也沒忘了對軍隊的投入,新裝備開始適量投入現役,當然規模沒有其他國家那麼瘋狂,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非常多了。
首先是海軍,由於《羅馬公約》的失效,各國已經無心在簽訂新的條約了,中華帝國也可以開始放開手腳,大肆建造軍艦了,因此在以三艘六萬噸‘將軍’級航母為主力的三個航母編隊基礎之上,中華帝國開始建造新一代滿載排水量九萬四千噸的新型航空母艦。
中華帝國的航空母艦一向都是用人名命名的,所以才會出現諸如郡守,總督,將軍這樣的級別,而這次中華帝國的航空母艦則以南明王朝的皇帝名字作為艦名,所以這型軍艦被稱為‘南明’級。
‘南明’級航空母艦長三百四十二點三米,寬四十點五米,吃水十一點九米,人員編制三千二百一十五人,艦上安裝了斜角飛行甲板和四部蒸汽彈射器,防空武器有八座八聯裝紅旗1型防空導彈系統和十座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