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3 / 4)

小說:十二生肖戾氣轉 作者:圈圈

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六藝五經,是後世文章的源頭和典範。《顏氏家訓?文章篇》雲:

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頌,生於《詩》者也;祭祀哀誄,生於《禮》者也;書奏箴銘,生於《春秋》者也。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則說:

如要典重,則學《書》;要婉麗,則學《詩》;要古質,則學《易》;要謹嚴,則學《春秋》;要通達,則學《戴記》略得其意,微會其通,自然不同於世俗之為文矣。

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中指出:“《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表明了“五經”蘊含的文化資源,具有無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儒家對人的複雜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儒家五經,從抽象和象徵的意義上說,分別探討的是人的情感性問題(《詩》)、社會性問題(《禮》)、政治性問題(《書》)、歷史記憶問題(《春秋》)、形而上問題(《易》)。

閱讀五經,能夠從五個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學角度;《尚書》——政治角度;《詩經》——藝術角度;《禮記》——社會角度;《春秋》——歷史角度。

“五經”是《詩》、《書》、《易》、《禮》、《春秋》,這五部書是我國儲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獻,也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思想學術流派儒家的主要經典。《詩》也叫做《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現存三○五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包括十五國風,共一六○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篇。各篇的創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確知。根據部分詩篇考查,最早的約作成於西周初年,最晚的約作成於春秋中期。全書是經過五、六百年時間的積累、並經過蒐集者的加工和潤色而成的。《詩》的內容很豐富。國風主要是民間歌謠;雅和頌主要是領主貴族用於宗廟、朝廷上的詩歌。國風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領主貴族們殘酷地剝削和奴役勞動人民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這一部分是全書的精華。雅和頌雖為貴族樂章,但有些是敘事詩,記錄了不少史事和制度等,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書》也叫做《書經》或《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集。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主要記述商、周兩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戰爭、階級關係、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不過現存本《尚書》有今文和古文的區別。《今文尚書》是西漢初年由老儒口頭傳授,弟子們用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現存二十九篇,其中大部分是商、周的遺文;但有少部分為戰國時期的託古之作,舊時謂之偽作,如《堯典》、《皋陶(yáo搖)謨》、《禹貢》、《洪範》等皆是。這幾篇作為戰國時的著作,其史料價值仍是很高的。如《禹貢》記述了戰國以前的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山脈、河流、土壤、物產等情況,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西漢時曾在民間收集到先秦本《尚書》,因用戰國文字書寫,被稱為《古文尚書》,今已失傳。現存本《古文尚書》經清代學者考訂,認為是晉朝文人偽造的,因之稱為《偽古文尚書》。《易》也叫做《易經》或《周易》,是我國最早的占卜用書。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可能出現於商、周之際,成書於戰國或秦漢之際。其對自然或社會變化的論述,富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禮》也叫做《儀禮》、《士禮》或《禮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部分禮儀制度的彙編,共有十七篇。舊說周公製作或經孔子修定。據近人的考證,認為可能成書於戰國前、中期。《春秋》也叫做《春秋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以魯國的歷史為主,簡要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相傳經孔子整理成書。在此書中,還記錄了我國當時觀察到的日蝕三十次,地震七次,這些資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三傳“三傳”是解釋《春秋》的三部書,就是《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左傳》也叫做《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左丘明所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