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2 / 4)

小說:十二生肖戾氣轉 作者:圈圈

現在可以下山去對付他的第一個敵人了,這個敵人是戾氣老十二忠戌狗苟言志,也就是離他最近的住在犁郡的那道戾氣,鄭義會從戾氣的排行來各個擊破,不能違犯了規律。而在太白金星坐化的時候,其實坐化是假的,是太白金星想讓鄭義動手了,所以才這樣做的。太白金星最後突然開口了,他道:“徒弟,你還沒有跟為師講講除了《大學》外的其它那些呢?你講吧,為師聽著,直到為師睡著,這也是對為師的一種回報吧!”鄭義眼裡含著淚水道:“五經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周禮、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

和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易》又稱《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辭和爻辭共約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編定的。它不僅對於瞭解殷周時代的哲學思想、社會生活有極重要的意義,而且儲存了一些相當罕見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傳,包括繫辭、說卦等十個部分,舊稱“十翼”,是東周時人所寫的對於《易》經部分的解釋。《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王室誥命、誓辭和追述古代史蹟的著作彙編。最初只泛稱為《書》,其後分為夏、商、周書,以後才稱為《尚書》,義謂上古之書。秦漢之際,《尚書》多亡,獨秦博士濟南伏生壁藏之書。漢初,伏生求得其書,存28篇,教授於齊魯之間。這部《尚書》以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此外,漢代還有《古文尚書》,據說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詩》,又稱《詩經》。漢初傳授《詩》的有齊、魯、韓三家,都立於學官。毛公亦傳,未得立。後來,三家詩亡缺,毛詩獨傳,因此《詩》又稱《毛詩》。《詩》今存305篇,各篇時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詩》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瞭解先秦社會風貌的珍貴材料。《禮》,漢時指《儀禮》,後世指《禮記》。《儀禮》是春秋戰國時代一部禮儀制度的彙編。漢世所傳有戴德本、戴聖本和劉向《別錄》本。《禮記》是西漢時人所編定的儒家關於禮的闡釋,分為《小戴禮》和《大戴禮》兩種,戴聖所編49篇並由鄭玄作注的為《小戴禮》,戴德所編85篇稱為《大戴禮》。《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時,故名《春秋》。現存《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記242年間史事。雖然文句簡短,但對當時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後人為其作註解,流傳下來的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五經別名: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後因稱《詩經》為〃葩經〃。《書經》者;孔壁藏書也;又名壁經。易經;羲經相傳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經〃。《禮記》;。整理《禮記》的是西漢學者戴德(大戴)和戴聖(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經〃。孔子刪述春秋,絕筆於獲麟。因此《春秋》叫〃麟經〃。

孔子整理並用作教學的《詩》《書》《禮》《易》《春秋》,儲存了豐富的中國上古歷史資料,合稱“六藝”,遂為“五經”。“五經”長期作為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無可替代。

關於“六藝”的內容,《舊唐書?經籍志》概括最為簡潔允當:

一曰《易》,以紀陰陽變化;

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

三曰《詩》,以紀興衰誦嘆;

四曰《禮》,以紀文物體制;

五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

《史記?滑稽列傳》記錄了孔子對“六藝”教化及治理作用的闡述:

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莊子?天下》揭示了“六藝”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同時也指明,“六藝”“五經”作為教化民眾的教材,有其明顯優勢,但並非沒有不足,要揚長避短。這段話見於《禮記?經解》。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

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