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現在無事,一切要等鄧將軍從下關傳來的訊息,那麼我們就趁此機會在這裡進行一次討論,看看倭人是憑運氣把蒙古人趕到海里,還是靠自己的本事,再研究研究將來對倭國的政策如何?”我的這番提議眾人自然贊同,隨著在朝鮮日久,研討戰例越來越成為軍隊的一個熱門話題,而對於蒙古兩次徵倭由於年代久遠一直沒有被列入軍校乃至軍隊的討論範疇。
“戰爭的目的是爭奪利益,蒙古人對倭國的進攻起因於倭國不肯臣服於蒙古,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當時的高麗國王也致書倭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倭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倭遂不可避免。
需要說明的是忽必烈執意要控制倭國,除了顯示大可汗的權威外,還有許多更實際的考慮。蒙古大汗雖富甲四海,可因為蒙古貴族對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於理財,蒙古帝國的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忽必烈之前的兩位大可汗貴由和蒙哥都以揮霍無度著稱,他們購買奢侈品主要以金銀支付,對部分拖欠的債務甚至以未來的戰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激戰四年,這場蒙古人之間的內戰無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國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而倭國在過去數百年來一直是當世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口國,這個富裕的島國在急需銀兩的蒙古貴族眼裡無疑是塊肥肉。當然了對於我們來說也是極為誘人的,否則我沒事大老遠的跑這破地方幹什麼,還不如回家抱老婆,逗孩子呢?你們說是不是?”我如此一說再次將眾人逗得哈哈大笑,這營帳裡的都是武將,用不著舞文弄墨的,粗口往往是和下級溝通最好的途徑。
“好了,我們就來說說忽必烈的這兩次對九州的登陸作戰,誰能告訴我,第一次東征的結果是什麼樣的麼?我估計你們當中很多人恐怕不清楚吧!”我笑著向眾人問道,在這次進攻對馬島之前我可是將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的戰例研究了個透,估計沒人會比我更清楚,所以正想趁這個機會好好炫耀一下,再為自己新增一些威望,不想偏偏有人不讓我得意。
“回稟先生,這場大戰小將略有所知。”站在眾將末尾的一個人大步向前,拱手答道,這個人叫劉星,是第一批的山東移民,在軍校裡表現很突出,北京戰役時自己率領一個小隊的人馬多次伏擊皇太極的運輸部隊,並且以優異的成績從軍校畢業,正是我著力培養的人才之一。
“哦,你倒說說看!”雖然自己少了一次炫耀的機會,但是我倒是很高興給年輕將領機會。
“是,先生!”為了能更好讓眾人聽清,劉星又大踏步地向前走了幾米,正好位於營帳的正中,看來他很會把握時機和挑選位置,劉星身材很高,用現在的度量來說足足超過了一米八,長得也十分威武,大賬內內只聽見他嘹亮的聲音。
“蒙古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佔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當時執政的正是鎌倉幕府,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鎌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倭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鬥中傷亡巨大,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在相持了幾天後,倭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主要由武士組成的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衝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倭人之所以取勝就在於善於利用騎兵,蒙古人一直在馬上作戰,然而渡海作戰不可能攜帶大批戰馬,要知道戰馬消耗的糧草是普通士兵的五六倍,遠洋渡海不得不考慮糧草接濟,艙位有限不得不犧牲戰馬,沒有了戰馬的蒙古人如同折了臂膀,也首次嚐到被騎兵攻擊的滋味。
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次進攻倭國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