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瓦刺大部分人都已改為漢姓。
剛開春,氣溫不高。常智光估計也就三四度左右,由於是騎馬,所以速度也沒有放太快。劉挺一邊介紹道:“秦鳳路是大明境內最為苦寒之地。大規模軍隊物資調運煩瑣。和瓦刺打了百多年仗,但每次規模都在數萬之間,也有這樣的原因。如這樣規模在幾十年前對韃靼中倒算小意思,但放在秦鳳路實屬罕見。”
常智光問:“劉將軍,這是為什麼?”
“西寧州出西涼,多是峻嶺。而且還有長城防護。再加瓦刺這一路卓羅和南軍司常駐擒生軍達到七萬人。處處是易守難攻之地。還有這些地形常易被斷糧道。而要維持糧道,所花費要十倍前方將士的廂軍。大人莫看這戰鬥朝廷投入軍隊較少,但是花錢卻一點都不少。所以此地一直不敢大動。這也是瓦刺人屢次犯邊,視我等如無物的最重要原因。再者,一旦突出卓羅和南軍司之地,就是瓦刺之都興慶府,裡面衛戍部隊乃是精銳”
“等等,這質子軍三千人是精銳、這衛戍部隊兩萬多人是精銳,皇帝衛隊萬人是精銳,再加擒生軍也是精銳怎麼都是精銳?”
劉挺苦笑道:“大人不知,瓦刺軍制是仿造大明和韃靼制度建立,大人以上所說乃是常駐軍隊。而註冊的地方軍隊其實是百姓組成,一旦徵召就地入伍,歸軍司管轄。據說當今地方軍隊都有50萬人。這些人紀律確實散漫,但是單兵作戰力強。他們而且還有章法,三人為一組,名曰一抄。一抄中還有分職,主力、輔主、負擔。打仗時候,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