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而期望能與帝國合作之中國新政權的建立與發展,並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協助建設復興的新中國。”
1月18日國民政府發表宣告,表明了中國的強硬態度:“全力維持主權與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復和平方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決非中國所能忍受。”日本在中國發表宣告後即日撤回駐華大使,中國也於1月20日撤回駐日大使,兩國外交關係正式斷絕,陶德曼的調停以失敗告終。
抗戰開始後,蔣介石以加強軍事為由,提出國民黨中設立國防最高會議為全國最高決策機關,取代以前的最高決策機關中政會。國防最高會議的《組織條例》規定:國防最高會議主席由軍委會委員長擔任,副主席由中政會主席擔任,蔣介石是軍委會委員長,汪精衛是中政會主席,所以蔣介石自然出任主席,汪精衛出任副主席。1938年3月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又修改黨章重新確立國民黨的領導體制,規定國民黨設總裁1人,副總裁1人,大會選舉蔣介石為總裁,汪精衛為副總裁。這樣蔣介石就借戰爭的理由名正言順地奪取了汪精衛長期在黨內的最高領袖地位。儘管如此,汪精衛在黨內的影響還是巨大的,蔣介石雖然掌握實權,但在表面上也要讓汪精衛這位老前輩三分。
由於英美法不肯出兵干涉,蔣介石開始考慮請求蘇聯干涉,不過蔣介石在是否應該動用蘇聯這張牌時也非常猶豫不決:蘇聯曾經是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曾經在1904年和日本為了爭奪在中國的霸權而大打出手,因此與日本成為死敵。中國請蘇聯出兵,即使趕走了日本人,進入中國的蘇軍會輕易撤出嗎?請神容易送神難。更為嚴重的是,蘇軍一旦進入中國,中國共產黨豈不要在中國做大,國民黨還能掌握政權嗎?當時以汪精衛為首的一批人非常反對請蘇聯干涉中日戰爭。後來蘇軍進入東北後,把東北交給了中共,成為中共打敗國民黨的基地,這些都驗證了汪精衛等人的擔心。
但戰場上中國軍隊的被動局面,使蔣介石不得不鋌而走險,請求蘇聯的出兵援助。1937年8月2日蔣介石召見蘇聯大師鮑格莫洛夫,請求蘇聯給與全面的軍事援助,蘇聯方面答應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要求首先在兩國之間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互不侵犯條約”的主要目的是使中國承認以前被沙皇俄國侵佔的領土,不再向蘇聯提起領土要求。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在南京簽字。
儘管蔣介石和中共都強烈要求蘇聯直接出兵,但斯大林卻對出兵一事含糊其詞。11月11日,斯大林在召見中國特使楊傑時說:“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同情中國的抗戰,如果蘇聯出兵,中國就會在世界上失去道義的支援。現在中國在軍事上還有很大餘地,萬一中國軍隊實在堅持不住時,蘇聯再出兵也不遲”。不過斯大林答應向中國派遣志願軍和緊急提供武器,蘇聯的第一批志願軍飛行隊40餘架飛機進入中國,於11月21日在南京附近首次和日軍交戰。
1937年11月30日,蔣介石親自向斯大林發電報,要求蘇聯表態是否同意出兵,斯大林最後說:“如果簽署九國條約的國家共同出兵制裁日本的話,蘇聯就出兵。如果蘇聯單獨出兵的話,世界輿論就會把蘇聯看成是趁火打劫的侵略者”,拒絕了蔣介石直接出兵的要求。但蘇聯加大了對中國援助的力度,1937年底立法院長孫科訪問蘇聯,蘇聯答應向中國提供20個師的裝備,1938年3月,蘇聯正式簽署向中國提供3000萬美元的第一批軍事借款。但後來歐洲戰線吃緊,蘇聯以增強本國軍事力量為重,放慢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不過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以前,蘇聯共向中國提供飛機900餘架,軍用車輛2000餘輛,大炮1000餘門,彈藥1億8000萬發。3000多名蘇聯志願軍在中國直接參戰,不少人長眠於在中國的土地上。
英美法隔岸觀火,蘇聯也不肯出兵,中國的抗戰只剩下“焦土戰”這條嚴酷的道路。由於日本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島國,非常不利於打持久戰,所以蔣介石就把希望寄託於用持久戰來拖垮日軍。當然日本也明白本國資源有限的弱點,提出了“以戰養戰”,用中國的資源打中國人的設想。蔣介石為了不讓敵人利用中國的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在中國各戰場大搞燒光毀光的焦土戰術。但焦土戰的最大受害者並不是日軍,而是中國的平民百姓,國民黨內部對這種殘酷的焦土戰術也有不少反對之聲。
1938年6月9日,國民黨軍在沒有預告的情況下,突然炸開黃河大堤,氾濫的黃河水並沒有淹死一個日軍,卻淹死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