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具體的方案,開啟部分從燕隊手中搶奪而來的糧倉,向平民發放耕種和救濟糧食,並採取了一系列安定民生的其他措施。
要安定流民,恢復耕種和商業,沒有個一年時間,東豫州是無法實現初步穩定的。
大半年不見桓姚,他對她已經十分想念。若非每天事情忙得不可開交,晚上幾乎是一倒在床鋪上就立刻能睡著,他可能都要忍不住快馬加鞭幾千裡趕回江州見她一面了。但最近幾年之內,可能還有一場更加激烈的戰事,他不得不抓緊時間為之部署。他不能為了眼前短暫的歡愉,犧牲他們長遠的未來。
作者有話要說:歷史上的興寧元年被呂護攻打洛陽以後,洛陽是完全失守了的。至於本文收復東豫州之類的,就更加完全是屬於跑偏系列了。0會兒要改下上章的bug雖然不知道修改後能不能提交成功,但還是要試試待於看。是先在此報備一聲
第75章 戰事
興寧二年的正月才過;東豫州便戰事再起。
對於桓歆這個如破空利利箭般的年輕將領,燕國的慕容皇族十分忌憚。桓歆的練兵能力;實在令人咂舌。當年,桓雲病逝後接手的十幾萬軍隊,他大刀闊斧地砍到了十萬;但這十萬人,幾乎每一個都可以以一敵三。這還只僅僅是一個最基礎的水準;其中的佼佼者就更是多不勝數。如此強大的單兵作戰能力本就已經十分棘手;更何況桓歆本身還極善兵法謀略。
對於迅速成長著的強敵;最好的選擇;就是儘早扼殺。桓歆才到手的這兩萬多強壯的北方兵丁;絕對不能再讓他擰成一支精兵。
因此;儘管燕國才打了場打敗仗;在兵力和糧餉上都損失不少,短短三四個月之內,慕容氏依然還是做出了一舉調集十萬大軍,分別從榮陽、濟陰和高平三個方向發起進攻的決定。
桓歆佔領東豫州以後,對於邊界上的每個城鎮都是要留下近千的兵員把守的,本是為快速穩定東豫州,但如此一來,卻也造成了兵力分散的後果。
從豫州帶來的軍隊與河南、洛陽兩地守軍,經過上一場戰爭的消耗,如今只有兩萬多人,加上收編的兩萬多來自各方的新兵,大約有五萬人,但如今,留在陳留郡的,除了兩萬多幾乎還只能算是“新兵”的軍隊之外,他從豫州及江州帶來的精兵強將,只得區區五千人。陳留的總共兵力,堪堪只有三萬。
這場戰爭,是完全出乎桓歆預料之外的。儘管提早收到了情報,但相對於薄弱的兵力和匱乏的準備而言,實在來得太突然了。
陳留郡的危機迫在眉睫,他只得下令,暫時放棄已經收復的東豫州失地,所有兵力向陳留郡匯聚,集中對敵。同時,向朝廷送發了八百里加急的軍情奏摺,請求朝廷派遣援軍,還向離陳留郡最近並駐有重兵的梁郡發出求援書信。
不過,如今的朝廷局勢對他來說,並不是太樂觀。且不說建康士族有多麼忌憚桓氏,千方百計想削弱他們的兵力,就連桓氏內部,他的敵對者也很多。他如今遭逢大難,被困陳留,不被落井下石,幾乎已經是最好的局面了。
豫州守軍幾乎被他搬走了大半,基本是杯水車薪。而江州和譙郡又離得太遠,要調集軍隊基本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他也向荊州發去了求援信。
除了這些以外,便只能自救。
朝中的局勢和桓歆所料不遠。軍情奏摺八百里加急送到建康,過了七八日都遲遲未發出派發援軍的旨意。敵國來襲,守軍勢微立即增援本是天經地義之事,但朝中這幾十上百的京官,這麼些天卻一直都還未拿出個具體增援方案,反倒是本末倒置,為為援軍達到以後桓歆和援軍將領誰做主帥爭執不休。
在這種十萬火急之時,與桓氏親厚的一些京官中,竟有些一向親近桓熙桓濟兄弟的一派人,全力堅持必須由桓歆出任主帥。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這商議增援方案一事才毫無寸進。
按照以往的慣性,只要被桓氏統領過的軍隊,基本都有去無回成了“桓家軍”了。桓歆年輕,相對於一干老將資歷實在太淺,又是作為被救援的一方,此時還要搶奪兵權,實在顯得太過不識好歹。如此行徑,自然讓本就對桓歆已經產生警惕之心的建康士族,順水推舟地拖延增援,以達到削弱桓氏兵力的目的。
但最新傳回建康的訊息,卻令一干人等大失所望。已經過了大半個月,原本看起來岌岌可危的陳留郡,居然還沒被攻破。
對於和燕國的戰事,桓歆是一直在為此做準備的。因此,佔據城池之後,每到一處,都會派留守軍隊和適度徵徭役加固防禦工事。他攻下陳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