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議剛成,即召京師昇平署人員,到熱河行在唱戲,使咸豐帝樂不思蜀”。
三貪美酒。咸豐貪杯,一飲即醉,一醉便鬧,大耍酒風。野史記載:“文宗嗜飲,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內侍或宮女遭殃,其甚則雖所寵愛者,亦遭戮辱。倖免於死者,及醒而悔,必寵愛有加,多所賞賜,以償其苦痛。然未幾而醉,則故態復萌矣。”
四貪鴉片。咸豐繼位不久,違背祖訓,吸上鴉片,並美其名曰“益壽如意膏”。咸豐北狩熱河後,京師被英法聯軍侵佔。他不親率軍民抗擊外敵侵略,卻以吸食鴉片來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咸豐皇帝沒有國君的使命感,也沒有歷史的責任感。咸豐皇帝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的歷史責任上,不僅有過,而且有罪。咸豐皇帝應是《北京條約》簽訂的直接責任者。咸豐在外敵入京、義軍蜂起、社稷多難、江山危急之時,逃離皇都北京,躲在避暑山莊,而且恐懼洋人,拒不迴鑾返京,從而鑄成他在民族、國家危難關頭逃離北京的第二個大“錯”!。
咸豐皇帝第三錯,是在臨終前錯誤旨定顧命大臣。
錯定了顧命大臣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
、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硃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硃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可以分為三股:
第一,朝臣勢力。其集中代表是顧命“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下面把他們做個分析:
載垣: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咸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同端華、肅順相結,資深位重,權勢日張。
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後,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咸豐繼位後,為領侍衛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端華與弟肅順同朝用事。
肅順:為宗室,鄭親王之後,端華之弟。道光時為散秩大臣。咸豐繼位後,由護軍統領、授御前侍衛。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都統,後任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肅順同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依靠,排擠異己,掌握大權。
景壽:景壽先祖為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時進攻緬甸得勝而受封,世襲罔替。三傳至景慶,死。弟景壽襲封。景壽為御前大臣、恭親王奕同母妹固倫公主額駙。
穆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子監祭酒(非進士特旨)。到天津議和,獲巴夏禮送到北京,事情鬧大,改派護駕熱河。
匡源:道光進士,軍機大臣。
杜翰:咸豐師傅杜受田之子。因咸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讚賞。
焦祐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勢力。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惇親王奕、六阿哥恭親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鍾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豐死時恭親王奕30歲、醇郡王奕20歲,都年富力強。大敵當前,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恭親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閒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