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3 / 4)

小說:赤色黎明 作者:指環王

強烈了。鳳臺縣同樣地處災情最重的地區,甚至可以說是處於水災的中心地帶,鳳臺縣河流密佈,水系眾多。如果不是陳克領著大家救災,這次水災中鳳臺縣就會被徹底摧毀。

面對災民湧入鳳臺縣的新情況,陳克到底準備怎麼應對呢?陳克即便能力卓絕,品行高尚。可陳克就算是個聖人,但是陳克依舊是人。他不可能撒豆成兵。也不可能憑空變出糧食來。災民們其實並不知道該去哪裡。他們往往會跟隨著其他人走,鳳臺縣如果和其他地方一樣沒有任何糧食這就罷了,可鳳臺縣現在還能勉強維持。按現在的情況,一個月內,很有可能在鳳臺縣聚集超過20萬,甚至更多的災民。災民可不是本地農民,對他們來說,到鳳臺縣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吃的,活下去。人為了活下去,那是什麼都要乾的。這必將引發一連串的激烈衝突。對鳳臺縣本地人來說,沒有任何理由讓災民在這裡白吃白喝。而鳳臺縣也沒有那麼多的就業機會提供給災民。

尚遠能想出的解決途徑無外乎三種,第一,組織保險團用武力阻止災民湧入。但是災民們是為了活下去才背井離鄉的,人為了活下去什麼都敢做,災民一定要想法設法的獲得活下去的口糧。鳳臺縣的百姓為了活下去,一定要保住自己的口糧。這必將在兩方間引發一場可怕的流血衝突,埋下可怕的仇恨。尚遠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出身於河南商丘一個大地主家族,與其他地主家族一樣,尚遠自幼就開始讀書,考中秀才,考中舉人,家族上下運作,最終出仕,做了一地縣令。

如果尚遠與其他其他同樣走上這條路的官員有區別的話,那也只是尚遠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他認為自己對這個國家有義務。為中國效力,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讓中國再不受外國的欺凌,這是一種使命。尚遠堅定地認為這是自己畢生的使命。

而因為水災中要自保,就對災民舉起屠刀,這種事情尚遠是絕對做不出的。尚遠寧可自己死,也做不出這種事情。

那麼第二條路,就是向府城,甚至省府求救。讓他們支援糧食物資。或者引導災民到別的地方安置。而尚遠知道,這也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尚遠家也算是官宦門第。對於官場那套清楚的很,遇到這種事情,就算是上級官員真心的希望救災,但是別說他們能不能做好這等實際操作工作,這些只能夠奉迎上級的那些官員,大部分甚至沒有能力來做一個整體計劃來籌劃救災工作。

就算是偶爾出現一名罕見的有想法,有能力統御屬下“小吏”的官員。而滿清自己已經徹底爛了,沒有人不損公肥私,沒有人不從官府大撈好處。就算是現在想動員起來,府城和省府同樣沒有隨時可以呼叫的物資。滿清政府已經徹底爛掉了,這已經不是某幾處出了問題,而是整體的腐朽。

尚遠出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成長在“同治中興”期間,他一度認為中國可以擺脫被欺凌的命運,但是甲午戰爭,庚子事變,中國不僅沒有擺脫被欺凌的命運,相反,還遭到了外國更猛烈的入侵。在其它知識份子轉而希望向外國全面學習的時候,尚遠卻走了不同的道路。

身為儒家的信徒,尚遠也拜在了名師門下。李鴻啟先生雖然名聲不著,卻是一位真正的儒家大師。李先生最喜歡的儒家經典裡面,孟子的一段話排位極為靠前。“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用白話講,就是——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

說尚遠認為中國如今殘破至此,向外國學習,試圖複製外國的經驗完全是走上了歧路。正如詩經所言,“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所以尚遠就靜下心來專注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研究中國的體制,其結果就是尚遠對於滿清徹底失望了。

現在的體制上上下下對於各種挑戰,無能為力,自甘墮落。就算是抱著救國救民的理想,但是在這個體制中,能潔身自好不胡作非為就已經是上等的人品了。

在遇到陳克之前,尚遠甚至不知道中國的未來到底在哪裡。尚遠並不認為外國的東西就合適中國。尚遠並不盲目排外,恰恰相反,尚遠是用一種批評的角度去看待外國的知識和文化。這樣認真地態度,讓尚遠感到了一種極度的迷茫。外國到底優勢在哪裡?為何他們能夠勝過中國?

直到遇到陳克,和陳克在鳳臺縣搞革命,尚遠才真的知道了“組織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