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觀戰筆記 作者:精靈王

道理。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有時也主張把拳頭先收回來、再打出去,誘敵深入,後發制人。但它的實質仍是要尋求或創造一種轉換,將全域性上的後發制人,轉化為區域性上的先發制人。

美軍打資訊化戰爭的先發制人,同以往傳統戰爭中的先機制敵,存在著“兩代戰爭”的差別。在以往的傳統戰爭中,主觀願望上想要搶得先手,實戰中往往會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制約。比如,由於戰場感知能力有限,無法做到資訊先行,難以選準對敵發起攻擊的最佳時機、最佳部位、要害目標等等,難免會產生無從下手的困惑。又比如,由於戰場投送能力有限、武器射程太近、命中精度太差,即使捕獲到了敵人的重要資訊,往往難以在瞬間給敵人以致命一擊,使戰機稍縱即逝,等等。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這些“瓶頸”大多已不復存在。它擁有的資訊先行、快速反應、精確打擊等資訊化戰爭的全套本領,為它實施先發制人的作戰原則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更要看到,美軍實施先發制人的戰略原則,也是美國咄咄逼人地推行霸權主義的表現。美國最新版《國家軍事戰略》中說得非常明白,“美國必須對那些有可能引起衝突的事態提高警惕,先發制人,並比以往更快地作出反應”。如今,美國比過去更強調“全球到達”、“前沿存在”,更重視在全球保持“先發制人的防衛態勢”。美國一旦認為誰對它構成了“威脅”,它就有“理由”對誰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說穿了,還是“落後就要捱打”。

關於兵力運用。

美軍打資訊化戰爭,不再像過去那樣強調集中兵力,而是強調功能、能力和效果的組合。美軍對“優勢”的理解也和過去不同了,它不再強調數量優勢,而是強調組合優勢。不再主要依靠地面部隊攻擊制勝,而是依靠“空、海、陸、天、網”聯合制勝。在以往的傳統戰法中,集中兵力是一條基本準則。冷兵器時代,兵力就是戰鬥力,“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我國解放戰爭時期,把“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作為十大軍事原則之一,即集中兩倍、三倍、四倍,甚至五倍、六倍於敵的絕對優勢兵力,將敵四面包圍,力求全殲。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之一,我軍靠它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創造了輝煌戰績。

在資訊化戰爭中,集中優勢兵力已構不成真正的優勢。今天的優勢主要已不在兵力數量,而在質量。美軍認為,現在打的是“立足於能力和效果的戰爭”。如今,美軍強調的是組合優勢、全譜優勢,這樣的優勢才足以構成真正的絕對優勢。美軍強調組合,強調一體化,強調網路中心戰,強調聯合制勝,貫穿其中的都是發揮組合優勢、全譜優勢的作戰思想。美國最新版《國家軍事戰略》規定,“運用部隊應注重為實現作戰目標所能產生的效果,而不是數量上佔壓倒優勢的兵力”,作戰部隊應“具備集中效果的能力”。

一場勝敗參半的戰爭(2)

這是戰爭觀念的一大轉變。海灣戰爭時,美軍參戰兵力45萬人(多國部隊總兵力達到69萬人),伊軍號稱120萬,美伊雙方兵力對比為1比3。但由於雙方兵力的技術含量相差懸殊,美軍以少打多,把伊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即便如此,美國的革新派仍然批評傳統派動用兵力規模過大,認為他們尚未擺脫傳統戰法的思維慣性。在伊拉克戰爭的謀劃階段,圍繞兵力使用問題,再次發生了“鮑氏學說”與“拉氏學說”之爭。以鮑威爾為代表的軍方傳統派認為,美軍應動用七個重型師對付伊軍。此外,為了保護地面進攻主力的後方和翼側,還應徵召一定數量的預備役部隊。鮑威爾是老軍人,看來在他幾十年的作戰、訓練中,“以優勢兵力去戰勝敵人”這條軍事原則,已在腦子裡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要他徹底轉變觀念挺難。這表明,在軍事領域也和意識形態領域一樣,“傳統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恩格斯語)。以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革新派,腦子裡卻沒有多少條條框框,這些文職官員對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當今新的時代特徵,似乎更為敏感。他們竭力主張,必須更多地依賴空中打擊力量和地面輕型力量。他們認為,如果還像海灣戰爭那樣動用過大規模的地面部隊,那就體現不出美軍在情報、偵察、監視和空中精確打擊能力方面的重大技術進步。再說,規模過大的地面部隊也無法實現快速機動。

實戰中,“拉氏學說”佔了上風。伊拉克戰爭開戰時,美英聯軍總兵力為24萬,其中海空兵力為13萬,地面部隊為11萬。這表明,海空力量的使用已經超過了地面部隊。在聯軍11萬地面部隊中,擔任主攻任務的美軍第三機步師、第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