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3 / 4)

小說:觀戰筆記 作者:精靈王

英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在反恐鬥爭方面取得的極少勝利之一。據說,這是由於英國同卡扎菲進行長期艱苦談判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情況屬實,在布萊爾的記分牌上可以給他加一分。

四 這次諾曼底登陸60週年紀念活動,法國是東道主。法國總統希拉剋利用這個機會,大膽邀請俄國總統普京、德國總理施羅德也來出席慶典,此舉深有含義,閃耀著異彩。

法國這個國家,軍事傳統也是很深厚的。想當年,拿破崙橫掃歐洲,威風無比。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還曾打過大勝仗,但隨後,這個老邁帝國卻每況愈下,屢戰屢敗,難提當年勇。二次大戰中,法國早早敗在德國手下,貝當投降,全國淪陷。直到諾曼底登陸戰役成功,美英盟軍攻入法國,才協助法國光復國土。但法國在二次大戰中也有一個最大收穫,那就是在抗戰過程中締造了新的民族傳統,這一點難能可貴。法國在二戰中締造了什麼民族傳統?那就是在強權面前決不低眉下眼,始終堅持民族獨立自主的戴高樂傳統。

戴高樂是有骨氣的。當時,戴高樂頻繁來往於英法之間,千方百計爭取英國的幫助,以抵制法國國內的投降傾向,卻突然聽到貝當出面組閣,準備同德國單獨媾和的訊息。戴高樂是貝當的老部下,但他決不容忍投降,毅然決然與貝當分道揚鑣,不辭而別,重返英國,在倫敦發表了著名的“6·18”廣播講話,號召抵抗。隨後,戴高樂在倫敦成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領導抵抗運動,為日後解放祖國打下了基礎。

從伊拉克戰爭說到諾曼底登陸(5)

可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法國、對戴高樂抱有深深的偏見。羅斯福非常瞧不起法國,瞧不起法國人,瞧不起戴高樂。他認為法國人在戰爭期間表現太差了,簡直毫無鬥志,不堪一擊。羅斯福打定主意,戰後不能給法國以大國地位,它沒有資格,也不能給戴高樂出人頭地的機會。因此,在“三巨頭”會談中,羅斯福一直堅持這樣幾條:一,盟軍一旦進入法國,必須對法國實行軍事佔領,由盟國軍政府對法國進行管理。二,為此,盟軍進入法國後,既不同貝當的投降政府打交道,也不同戴高樂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打交道,只和地方機構發生必要的聯絡。三,基於上述考慮,他讓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把戴高樂指揮的法國軍團派往義大利作戰,不讓他在解放法國本土作戰中發揮作用。四,將來佔領德國後,對德管理機構內沒有法國的位置,戰後其他國際主要機構中也沒有法國的位置。

丘吉爾的看法與羅斯福相反,他希望戰後有一個強大的法國出現,以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丘吉爾內心一直在想,只有戰後一個強大的法國和英國站在一起,將來才能對抗蘇聯。為此,他多次表示要依靠戴高樂,依靠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讓他們來行使法國的民政管理權力。

羅斯福不同意丘吉爾的看法。他當著斯大林的面,嘲笑丘吉爾也不看看法國如今還有什麼分量,居然還想把法國重新培養成一個強國。斯大林對法國也沒有多少好感,但不像羅斯福那樣偏激。

戴高樂對羅斯福如此藐視法國極為憤慨,展開了堅決鬥爭。他針鋒相對地堅持這樣幾條:一,法國軍團必須參加解放祖國的戰役,並且必須由法國軍隊負責解放巴黎;二,盟軍在法國土地上必須完全尊重法國的主權;三,在法國建立政府是法國人民自己的事情,除此之外,不承認其他任何形式的政府存在;四,法國的國際地位必須得到尊重。

擔任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威爾身臨其境,看出了羅斯福法國政策的偏頗,他對戴高樂的立場表示理解和同情。在戴高樂的強烈要求下,1944年8月23日,艾森豪威爾向勒克萊爾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下達了命令:向巴黎進軍!戴高樂的車隊在裝甲師後面全速跟進,隨部隊同時進入巴黎。第二天,巴黎解放。戴高樂從巴黎解放的第一天開始,就牢牢掌握了新生法國的命運。後來,經過戴高樂據理力爭,丘吉爾竭力說項,斯大林表示預設,羅斯福作出讓步,法國最終也進入了對德四國管制委員會,後來又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但是,法國從此同美國結下了宿怨。

戰後,戴高樂對美國把歐洲盟國當成“小夥伴”使喚的態度十分反感,他響亮地提出了“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並一怒退出北約,把美軍從法國領土上趕走。

戰後半個多世紀來,美國的強權政治癒演愈烈,法國一如既往奉行獨立自主政策。平時看不出什麼,關鍵時刻就難免碰出火花。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法國總統希拉剋為何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