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
丘吉爾和羅斯福一樣,在重大歷史關頭,也是敢於搞重大外交突破的人。而且,只要丘吉爾想幹一件什麼事,他總能為自己找到令人難以駁倒的理由。他留下過一句名言:“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1942年,丘吉爾主動要求訪蘇,親赴戰雲密佈的莫斯科與斯大林會晤,為推遲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親自向斯大林作解釋。同時,丘吉爾也是為了要去摸清一個底細:如果再推遲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蘇聯承受壓力過大,斯大林會不會單獨和德國媾和?事關重大,粗心不得,他必須親自跑一趟。
從伊拉克戰爭說到諾曼底登陸(4)
斯大林很快答覆,歡迎他去。此時敵人離莫斯科最近處僅50公里,丘吉爾想請斯大林到高加索的阿斯特拉罕會晤。斯大林說,不,你要來就來莫斯科。斯大林是“寧可喜歡真正的敵人,也不喜歡假的朋友”的人。丘吉爾要摸斯大林的底,斯大林何嘗不在摸丘吉爾的底?丘吉爾頑固,斯大林更強硬。斯大林雖然對丘吉爾一再拖延開闢第二戰場很不滿,但對他的雄辯口才和固執得很坦率的個性,卻表現出了少有的尊重。在歡迎丘吉爾的宴會上,斯大林向丘吉爾講了一個故事:蕭伯納訪蘇時,曾向他建議邀請當時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訪蘇。斯大林說:“為什麼要邀請他來?他是干涉我們的頭子。”蕭伯納夫人立即糾正說:“不對,是丘吉爾使他誤入歧途。”丘吉爾一聽,馬上向斯大林承認說:“我是干涉最活躍的人物。”說完馬上問斯大林:“你已經寬恕我了嗎?”斯大林一聽笑了:“這一切都已過去,過去的事情應該屬於上帝。”兩人最後一次會談結束時,已是深夜了,斯大林破例把丘吉爾請到自己的住所去,兩人面對面一邊喝酒聊天,一邊等著莫洛托夫把公報草稿送來,兩人共同審閱、簽署。
透過面對面接觸,丘吉爾對斯大林鋼鐵般的意志敬佩之至。當時,蘇德戰爭戰線漫長,蘇聯損失巨大、壓力巨大、困難巨大,莫斯科郊外50公里處就有德軍,真稱得上驚濤駭浪、驚心動魄。斯大林卻談笑自如、穩如泰山。丘吉爾心中的那個疑慮消失得無影無蹤。事後,丘吉爾在給羅斯福寫信通報與斯大林的會談情況時稱,他與斯大林已經“建立了一種對將來很有益的個人關係”。
夠不夠世界級政治家,有沒有大局觀是一個重要標誌。在盟軍的反法西斯行動中,丘吉爾經常表現出利己主義傾向,但他對反法西斯同盟這個大局的分量是知道的。幾年中,他為了協調英、美、蘇三大國關係,無數次來往穿梭,做了大量工作。再如,為了認真做好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準備,斯大林提醒說,應當及早任命一位盟軍總司令,只有讓同一位總司令來負責戰役的準備和戰役的實施,這樣才能搞得好,切忌中途換人。這是經驗之談。在這個問題上,丘吉爾也是顧大局的。雖然諾曼底登陸戰役是在英國集結和展開,但考慮到一旦戰役發。10。 164 起,美軍參戰人數將大大超過英軍,丘吉爾立即表態,這個總司令應該由美國人來當,英國人可以當地中海方向的司令。於是,羅斯福知人善任,任命最善於協調關係的艾森豪威爾擔任盟軍總司令,全盤負責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準備和實施。頑固的丘吉爾一旦同意實施這次戰役,他後來也是出了很大力的。丘吉爾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有一份功勞,他以反法西斯鬥士的形象載入了史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只要英國同美國站在一起,英國永遠是配角。當今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反恐問題上與小布什站在同一立場,這一點不能說他錯。但是,在發動伊拉克戰爭這個問題上,當國際社會意見嚴重不一致時,卻沒有看到布萊爾站出來為協調各國立場做過什麼工作。相反,他積極為小布什提供一些不實情報,助長小布什撇開聯合國推行單邊主義,“二布”聯手,貿然開戰。在布萊爾身上,已經找不到一點丘吉爾雄辯、固執、愛憎分明、不知疲倦、不折不撓的遺風。
諾曼底登陸60週年紀念活動,按理說布萊爾也是東道主之一。在法國諾曼底海灘舉行的紀念大會,布萊爾也跟著英國女王去參加了。他追隨小布什在伊拉克辛辛苦苦打了一仗,可是到了隆重紀念諾曼底登陸60週年的場合,他卻像是生怕別人看出他參與了伊拉克戰爭似的。這說明,打仗也不是可以亂打、瞎打的。像諾曼底登陸這樣的仗,名垂史冊;而像伊拉克戰爭這樣的仗,卻非議叢生。
不過有一件事可以提一下。利比亞的卡扎菲,突然宣佈願意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使他同美、英之間的緊張關係得以緩解。這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