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觀戰筆記 作者:精靈王

的作戰行動,全力封鎖、覆蓋、淡化對美軍不利的各種訊息。因此,交戰雙方的戰鬥表現在新聞報道上極不對稱。人們根本看不到伊軍頑強抗敵的正面報道,這方面的電視畫面一點都沒有。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能夠從大量新聞報道的字裡行間,判斷出伊軍有的部隊、有些戰鬥打得不錯。哀軍之敗,也不排除某些區域性戰鬥可以出彩。伊軍打得最好的是南方戰區。烏姆蓋斯爾、巴士拉、納西里耶、納傑夫等地均有“激烈戰鬥”。烏姆蓋斯爾是伊拉克南方的深水港,美英聯軍攻了一個星期才攻下。巴士拉是伊拉克南方重要門戶、全國第二大城市,伊軍堅守20余天城池未失。尤其是納西里耶保衛戰,打得相當不錯。納西里耶在巴格達以南約300公里,位於南北公路幹線和幼發拉底河交匯處,是南方通往首都巴格達的咽喉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美英聯軍發起地面進攻後的最初十多天內,不斷有美伊雙方在納西里耶激烈交戰的訊息傳出。3月24日,納西里耶的伊拉克守軍打了一次漂亮仗,擊毀美軍裝甲車數輛,殲敵一部。在那次戰鬥中,美軍自己通報陣亡10人、傷2人、失蹤1人,伊方通報的數字比這大得多。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即使按美軍自己通報的傷亡數,截至4月6日,伊軍在納西里耶殲滅美軍的數量,佔到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全部傷亡數的1/3。有的外電評論說:“從伊拉克軍隊在納西里耶抵抗美軍的現實看,伊軍還是有相當戰鬥力的。”須知,在資訊化戰爭中,尤其是在美伊雙方武器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像納西里耶這樣一個首都外圍戰略要點,能為滯遲敵人進攻速度爭得10余天時間,已是難能可貴了。可惜,我們能見到的關於納西里耶保衛戰的詳細報道太少了。

注:①但查到的這些東西都不是“武器”,媒體的這類報道也有誇大。後來,聯合國武器小組負責人布利克斯說,美英兩國為了對伊拉克開戰,故意破壞他領導的核查工作,對有關“證據”誇大其詞,甚至將偽造的“購鈾”情報作為開始“理由”,這是“非常、非常站不住腳”的。

資訊攻心戰

資訊攻心戰(1)

美國人利用公開的媒體釋出訊息,製造了真真假假的資訊錯亂。

一 美軍打資訊化戰爭,有“硬”的一手,也有“軟”的一手。“硬”的一手,我在《巴格達的陷落》中已有較多描述。“軟”的一手,就是大打資訊攻心戰。在資訊化戰爭的全部理論中,這“軟”“硬”兩手,始終是形影相隨、不可或缺、不可分離的。

老美的資訊攻心戰,大致可分為戰略級與戰役級兩個層次。戰略級資訊攻心戰通常是國家行為,由白宮和五角大樓直接掌控實施。戰役級資訊攻心戰則由美軍結合戰場上的軍事打擊一併實施。這兩個層次的資訊攻心戰,有時又是互相貫通、交叉實施的。

攻心戰(心理戰)古已有之,孫子說的“治氣”“治心”與“奪氣”“奪心”(語出《軍爭》),恐怕是最早的攻心戰理論了。但時代不同了,技術進步了,美國的資訊攻心戰是依託其強大的資訊優勢,又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渠道實施的攻心戰,具有許多新特點。

首先,美國打資訊攻心戰有一套新理論。

這要從美國軍方和學術界最初對資訊戰這個概念的爭論說起。美國人最早討論資訊戰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起因是美軍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採用了大量高新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使戰爭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由此引發了一場新軍事革命。那時候,美國人對資訊戰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綜合起來是兩大派。

一派是技術制勝論者,他們從藉助資訊科技大幅度提高指揮控制能力和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入手研究資訊戰。代表這一派觀點的彼得·格里爾發表了一篇題為《資訊戰》的論文,他認為資訊戰的主要標誌就是“先進的偵察技術、高速運算的計算機、複雜的資訊網路、高度精確的探測器和制導裝置”,預言“21世紀早期的年代裡,美國武庫中最令人恐怖和最重的武器”,將是“資訊系統湧出的巨大資料洪流”。

另一派是攻心制勝論者,他們研究的重點是資訊可以對人的情感和意志產生直接影響,並由此影響人對戰爭的決策,並影響戰爭的勝負。代表這一派觀點的喬治·斯坦教授也發表了一篇題為《資訊戰》的論文,他認為“資訊戰的目標是人的頭腦”,“資訊戰就是要控制資訊領域,利用它去影響人”。這一派特別重視“資訊戰中一個重要的新因素是全世界範圍內的電視和廣播新聞”(當時網際網路還不發達,現在還應加上網際網路)。他們認為這是“構成衝突政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