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3 / 4)

小說:茅山秘術 作者:古詩樂

於七按輩分還是談佐領的叔公輩,談佐領以主持的位子再三相留,於七堅意不從,後來他到嶗山華嚴寺出家,再也沒有回到百棺地。他是武舉人出身,一生自視英雄,雖然反清落敗但英雄氣概到老彌堅,他在百棺地無法破解風水轉換之迷,心中一直不願服輸,在華嚴寺修行期間他專意研究剋制茅山之道,直到今日,嶗山道士的許多術法都和茅山宗針鋒相對,始作俑者正是自於七始。

這是百棺地建寺的由來,自後二百多年裡,這座寺廟一直默默無聞,香火併不鼎盛,其中原因,固然是歷代主持都恪守遺訓,以與世無爭為第一信條,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寺廟的衣食豐足,完全不必依賴外界的供養。百棺地的棺槨猶如過江之鯽,在地下綿延而至,僧侶們挖之不絕,取之不盡,受用無窮,這些貪官搜刮的本就是民脂民膏,大家取來也絲毫沒有心理負擔,只苦了那些貪官,當年風風光光的下葬,本以為能夠享受後人的祭奠,卻不料暗地裡早已屍骨無存,受祭的不過是一座座空空的墳頭。

佛家重視因果,講究戒貪惜福,只是守著這麼多的寶物,難免會讓一些意志不堅的僧侶興起貪慾之念,所以從第一代主持開始就立下戒律,所掘得的財物只可滿足寺廟的基本需要,除此之外全部佈施給貧窮百姓,為防止僧侶們監守自盜,寺院設立了專門貯藏珍寶的庫室,由僧兵們嚴加看管。

正文第六十三章修行也無常

無語禪師接任寺院主持以來,崇尚苦修,僧侶們的日常用度更為儉省,對地下的棺槨也很少挖掘。按無語禪師的話說,儒家尚講求“有教無類”,更何況一向以慈悲為懷的佛門?佛法要度盡一切眾生,眾生皆有佛性,並無高低貴賤之分。這些貪官生前醉生夢死、爭名奪利,活著的時候放不下,死的時候也捨不得,實為可憐可憫,盛放肉體的棺槨化為遊棺,不能入土為安也就夠了,又何必挖墓掘寶,令死者魂魄不安,復造孽業?以前掘得的珠寶在庫室封存,新墓不得再擅自挖掘。僧侶們謹遵教誨,在寺院周圍開墾園地,幾十年來自給自足,倒也怡然相安,門徒雖多,卻無人敢做出逾越門規之事,直到十餘年前,才出現許多墓穴接連被盜挖的現象。

僧侶們一開始認為是盜墓的宵小之輩所為,只是加強了對寺院周圍的巡邏,誰知數月下來一無所獲,不但盜墓賊未曾抓獲,又發現貯存在庫室裡的許多財物失蹤了不少,這才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庫室的警衛一向非常嚴密,除非監守自盜,任何人也無法無聲無息地帶走這麼多的財寶,僧人們譁然,一時間人人自危,誰也無法擺脫盜竊的嫌疑,這件事幹系甚大,僧人們急於自了,相互間不免猜疑,漸至互相攻訐,個個無心清修,無語禪師雖然多次勸戒,但眾僧已心存芥蒂,表面上雖然恭敬答應,暗中卻無法釋懷,師兄弟之間出現了很深的隔閡。

幾個月過去後,事情的真相大白,原來監守自盜的僧人竟是看起來木訥愚魯的如花和尚!檢舉如花和尚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同門師兄如蘭和尚,盜寶的元兇被揪出後,僧人們群情洶湧,紛紛要求無語禪師以佛門戒律嚴懲。原來百棺地僧人雖多,但能得無語禪師親傳的極少,多數僧人只是師從無語禪師的師弟,即方才所見的那個灰衣僧人…無明禪師門下。無語禪師的親傳弟子只有七八個,都是本寺中極為聰慧之人,如蘭和尚則是這些人其中的翹楚。無語禪師當年就是看見如蘭和尚極具慧根、才動了收徒之念,以後陸續受了如花和尚等幾個徒弟,但論起資質均不如如蘭和尚優秀。僧人們見無語禪師刻意培養如蘭和尚,自知老禪師百年後定會讓如蘭和尚繼承衣缽,一個個對他奉承有加,相形之下如花和尚為人木訥少語,不但無語禪師不喜,在一眾師兄弟中也受到傾軋排擠,此時被指為盜挖寶物的真兇,如花和尚本就木訥,這番更是百口莫辯。

眾僧人義憤填膺,偷盜是佛門重戒,無語禪師也莫可奈何,按戒律把如花和尚逐出門牆,如花和尚離開師門後無處可去,只好在靈官廟勉強棲息度日,他遵從師訓棄佛從道,做起了戴冠的道士,只是他自幼在佛門修行,怎肯做一個不證涅槃的道士?是以這道士做得有名無實,實在無趣無聊的緊。這麼多年來他始終盼望能夠重回師門,收取盜墓賊一干人等的財物即是為了補償被盜取的庫室寶物,他自知希望渺茫,本以為今生無緣再入佛門,不料靈寶三奇今番被捉,真正的盜墓賊顯現,倒讓他的沉冤得到了昭雪,只是最後又被如蘭和尚暗中加害,算是又遭受了一重劫難。

地丙道人聽得懵懵懂懂,這時候介面說:“那如蘭和尚不是好人,說的話怎能當真?老禪師偏聽偏信,當真是糊塗到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