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3 / 4)

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六十四乘戰車組成方陣,每列八乘,共有八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四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三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329章 古時神蹟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十九輛戰車,二百六十四個步兵俑和八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三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八到三十六個步兵俑,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一百零八個騎士俑和一百八十匹陶鞍馬俑排成十一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一和三列為戰車六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一百零八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和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聯絡。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複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歎,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七十八厘米,進深八十八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四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四十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型別,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臥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臥車”的舒服感,即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裝置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几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豔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八個三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臥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臥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三千四百六十二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一千七百四十二件,金鑄件七百三十七件,銀鑄件九百八十三件,總重量達一千兩百四十一公斤,其中金鑄件三公斤多,銀鑄件,四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五千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裡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五千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兩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零點二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零點四厘米,薄的地方僅有零點一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兩千兩百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裝置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八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準,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八十二節小金管和七十八節小銀管連線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零點八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線,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錶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髮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覆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制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非常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到底是用什麼方法制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蹟,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裝置,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兩千兩百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