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分遣到江南道。
江南楚氏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變
以往的江南道官場確實可說得上是鐵板一塊,在江南楚氏這個大唐四大望族之一的大家族經營下,整個江南道上至總管下到各個州府的官員基本上都團結在楚氏的餘陰之下。而至於皇權旁落的朝廷,對於這些官員的控制也早已衰敗不少,甚至在中宗朝間江南道有極個別州府的官員都是楚氏一族自行舉薦,只須報備朝廷便可。
造成這等局面的原因除了朝廷連年動亂無暇遠顧江南道外,自然也是因為江南楚氏強悍的凝聚力。而朝廷之所以也始終是放任楚氏獨掌江南道,除了因為皇權旁落下的鞭長莫及之外,倒也因為楚氏一族這麼多年來也一直是恪守著臣子的本份,稅貢以及官員更迭都是按照朝廷的意思一絲不苟的執行著。
不過,放任楚氏掌握江南道並不代表朝廷對江南道的態度會一直如此,最起碼張宏便知道現下京城的那位皇帝陛下對這富庶的江南道也曾經動過心思,之所以一直沒有實際作為也只是因為以前的江南道太過團結,朝廷很難找出藉口對楚氏雄居的江南道官場動手。
可眼下不同,江南楚氏內爭一事露出端倪時這江南道的官場便已經是有了格外清晰的裂痕,楚南軒雖然在江南官場影響頗深,但楚南仁這位督護府大將軍自然也有著一定的人脈,因此伴隨著楚南軒與楚南仁的爭鬥開始,官場上的形勢也逐漸分化。
張宏便是趁著這等分化的時機突然插足了進來,不得不說他能夠用觀察使馬周籠絡到一些官員實在也是因為這時機的正確。但是,在楚氏內爭愈演愈烈之際,張宏已經不僅僅滿足於他眼下所拉攏到的這些官員,他既然知道皇帝陛下有心打破江南道楚氏一族獨大的格局,那當然也會想著試圖以朝廷的影響來徹底改變江南道官場。
這並非絕無可能之事,首先皇帝陛下確實有心掌握江南道,其次,這個時候楚南軒與楚南仁等人爭鬥之時他們既不可能再如以往那般共同抵制來自京城的壓力。又各自希望能夠得到京城的支援。而基於這點原因,便能讓張宏斷定若是皇帝陛下此時對江南道官場動手,那楚南軒與楚南仁很有可能會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
若此事不成,後果固然嚴重,可若做成,那前景當然也極為美妙。張宏在經過了百般思慮之後,終於還是沒能擋得住美妙前景地誘惑,他一邊令京城的高不危秘密安插一些已經早朝為官的親信之人來到江南道。也一邊向皇帝陛下秘密呈去了一封密信。信中的內容自然便是向陛下分析了江南道局勢之後,認為這個時候應該能在江南道做出一些變動來。
當然。這同時張宏也很清楚若是皇帝陛下真會染指江南道,那他所要高不危派來的人其實不足以在江南道結成一股影響,於他而言他也不能獲得太大利益。但就眼下而言,張宏卻也不顧及這點。他現如今的主要意圖便是助楚圖重掌楚氏,那消弱楚南軒或是楚南仁在江南道的勢力,為楚圖建立一些根基,當然也是很有必要的。
密信雖已呈上,但要確切得知皇帝陛下地意思卻還須等上幾日,這一點張宏很清楚,所以這幾日來他依舊是暗中關注著楚南軒與楚南仁的同時利用朝廷地影響悄無聲息的蠶食吸收著江南道上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勢力。
表明意願相信張宏的官員不多,但也不少。張宏要徹底掌握團結這些人當然需要一段時間。而在團結這些官員地過程中張宏也得必須防備著這些人中是否有暗中歸屬王公公之人,所以這樣一來。觀察使馬周的責任無疑更重了幾分。
這件事張宏是完全交給觀察使馬周來做的,對於馬周張宏認識的很清楚。馬周並不是他的人,雖然這個觀察使是受了他的舉薦才得已平步青雲。但張宏不會指望馬週會從此效忠於他,他一直將馬周,張說等人看成一種合作關係。
而這一方面便又暴露了張宏現如今地一個缺陷。那便是無論是他。抑或是他身旁可以信賴地這些人都是白衣在身。並沒有官職在身。除了韋和那麼一個將軍。在官場之上張宏可以說得上是沒有半分人脈。這便也正是張宏不得不將此事交給馬周地原因。不然他當然會親自來團結這些人。
也是張宏悄無聲息蠶食著江南道勢力。暗中崛起且等待著京城皇帝陛下意思地同時。楚南軒與楚南仁二者間地爭鬥終於又有了一個令人不得不驚詫地事來。
楚南軒與楚南仁等人地爭鬥在一開始地時候確實是楚南軒一直處於下風。兵權與楚氏商會盡被楚南仁掌握。而楚南軒卻這個家主卻似乎是根本沒有還手地機會。當然。這都只是表象。事實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