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前來領受勳章,其餘幾人還躺在床上養傷,然後用親切的語氣說道:“汝等視死如歸的勇氣,萬歲讚不絕口,希望你們能再接再厲,為萬歲效忠,為國家出力。”
“萬歲——小人等叩謝天恩”唐季一聽到皇上,出生以來的經驗一下子就又佔了上風,他下意識地膝蓋一打彎。便跪下磕頭遜謝。
“大大人”老黑頭上裹著布,只剩下了一隻眼睛,聲音哆嗦得已經快不成調了,他左手把勳章扶在胸前,磕磕巴巴地說道:“小的要天天帶著它,戴在盔甲外面,讓每個人都看見!”
“理當如此。”欽使笑著點了點頭。
把銀製勳章給唐季等人帶上後,欽使後退了兩步。第一個開始鼓掌,他身後的將領們也開始鼓掌喊好。場地上的數千官兵。也都把武器抱在懷裡,一個個把手掌都拍得震天響。無論是軍官還是最低階的小兵,他們也都憧憬著有一天能當眾得到這樣的榮譽——珍貴無比的勳章就這樣發給了幾個默默無聞的低階官兵。在他們看來,這個理想也並非遙不可及。
“萬歲有旨:在我大明勇士征戰或埋骨之地,皆立碑建祠,使每一位為國捐軀的烈士都史載有名。為後人所牢記,春秋配享祭祀”
生者有榮譽,死者也要緬懷牢記。在這一點上,朱永興做得還是很好的。在大江以南,這道旨意早已明發給各地方官府。只等著財政稍微寬裕,無數紀念碑和祭祠便會建立起來,成為人們追思烈士,感懷安定來之不易的場所。
戰爭註定要結束,但要人們記住什麼,反思什麼,景仰什麼難道無數漢家兒郎的犧牲,除了遺記,再不會留下什麼嗎?
不僅僅是征戰沙場、流血犧牲的將士,還有千千萬萬的百姓,用他們的勞動,用他們的奉獻,匯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向著屠戮、奴役他們的異族發出了憤怒的吼聲。
歌頌人民吧,他們是歷史和財富的創造者;信任這些普通的百姓吧,他們是軍隊和國家的堅強後盾;去向你身邊的父老尋求幫助吧,若你能得到他們的支援,那就能戰無不勝!
“昔五胡亂夏,僅一再傳而滅。今東虜應讖,適二八秋之期。朕奉天倡義,代罪弔民,臥薪嚐膽,法古用兵。出生民於水火,復漢官之威儀”
這是一篇戰鬥的檄文,也是一份求助的詔書,先聲奪人的聲勢,又坦言目前所遇到的困難,描述了北地凋弊、百姓苦難的情景,請求大明治下的所有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打勝這北定中原的最後一戰。
以皇帝之尊開口求助,這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或許也是第一次。但朱永興覺得用真誠的態度向民眾說明現在的形勢,並誠懇地請求幫助,應該更能讓民眾認識到朝廷推出舉措的真實意思,也更能得到響應和支援。
同樣是有息借款,但這次又有了新的變化。針對於北地凋弊,人口大量南逃的實際情況,朱永興重新審視了之前的土地政策,並且深入思索了歷史土地兼併所引起的利弊。
過於生硬的一刀切,不許官員和宗室置買田地,在目前來說,宗室不多,官員又多是新進,反對的聲音還不強烈。但朱永興清醒地認識到,這不可能長久,也不是最佳的土地政策。剝削是無法消滅的,人的智力和體力也不是一樣的,即便他盡力公平地劃上一條起跑線,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必然會出現分化。
也就是說,有人會富起來,並對土地顯示出更強的;有人會貧窮,不管是疾病,還是懶惰,或是其他原因,總之會有農民破產,不得不出賣土地。這樣一想,朱永興便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沒有了土地,是否就意味著餓死呢?如果去租種別人的土地,是否也能養家餬口,甚至重新慢慢積攢,再擁有富裕起來的希望呢?
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要考慮到最底層。或者說是可能淪於最貧困的人群。在社會保障方面,限於財政,朱永興還無法大幅度改善,但他可以在農村的土地關係上進行調整,建立一個支援其統治的相對能夠長期穩定的社會基礎。
從抑制土地兼併為主,轉向使剝削適度化。這不能不說是朱永興思想上的一個大轉變。而且,這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也是合理的。因為,隨著耕作工具和耕作水平的不斷提高,農場化的經營更有效率,產出更多,也更適應工業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
於是,朱永興走出他設想中的第一步,雖然這不是他的獨創。但在現在的時代,卻是相當具有革命性的一步。
“定租定息”、“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這便是朱永興開始土地改革的三大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