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太平、採石南路進一支”,由曾國荃擔任;“於句容、淳化東路進一支”,由鮑超擔任;“浦口、九洲西路隔江進一支”,由多隆阿擔任;“鎮江北路”進一支,由李續宜擔任。在其餘三路都還沒有來得及按計劃到達金陵附近時,惟獨曾國荃不顧及友軍的配合,貿然進軍。曾國藩聞訊後,於初七日給曾國荃寫信說:“句容東路縱無兵來,隔江一支則斷不可少。此次弟不候多軍至九洲,而孤軍獨進,餘深為焦慮。又上游南陵空虛,季弟不留兵守之,於寧國、蕪湖均有妨礙。”第二天,又給曾貞幹寫信說:“沅弟進兵,究嫌太速,餘深以為慮。一則北岸多軍未到,二則後面句容一路無兵,恐援賊來抄官軍之尾。”因此,他希望兩位弟弟“穩慎圖之”,“以待多軍之至”。當時,“曾國荃軍合水師不滿二萬,孤軍深入,諸將帥皆以為不可”,“人人代為危慮”。曾國藩轉告他說:“外間則議弟處新營太多,兵不可靠,幾於眾口一詞”。
然而曾國荃本人卻不以為然。他振振有詞地說:“諸軍士自應募起義,人人以攻金陵為志。今不乘勢薄城下,而還軍待寇,則曠日持久,非利也。且金陵為賊根本,拔其根本,即枝葉不披而萎。金陵恃江南北各城為遮蔽,江南北各城亦恃金陵為應援。克其一城,移軍他住,賊又隨踞之;徒使我疲於奔命,賊而旋走旋據,是攻奪無己時也。今以一軍直搗金陵,蘇常各賊聞江寧攻急,必更來援。彼時遣別將間襲蘇常,吾因而乘之,殄寇犁穴,在此舉矣。”
曾國荃為奪取金陵根本之地,擬圍城打援,原本符合曾國藩本意的,惟獨這種恃勇冒進,與曾國藩的著著求穩未能合拍。
曾國藩的擔心是很有道理的。當曾國荃部剛抵南京城郊時,洪秀全便嚴詔李秀成從上海戰場班師救援天京。此時,曾國荃部三萬餘人深入虛懸,且立腳未穩,湘軍其他各部又都阻隔在數百里之外,李秀成一舉將其殲滅,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是李秀成不顧洪秀全的多次催促,於五月撤至蘇州後,便按兵不動。過了三個多月,才率十萬大軍西救天京,於閏八月二十日(公元1862年10月13日)開始向雨花臺發起進攻。當時,瘟疫正流行到曾軍。加上糧餉不足,弁勇靠喝粥度日,面有菜色,紀律也因此鬆弛,甚至發生捆綁營官,以索發欠餉的暴行。這正是太平軍進擊的大好時機。且李秀成軍幾乎五六倍於曾軍,把曾軍圍困數重。至九月,李世賢部又自浙江來助戰,陳坤書部也出太平,窺金柱關,使彭玉麟水師不得與曾國荃部相溝通。形勢對太平軍極其有利。曾國藩在給家人寫信說:“沅弟金陵一軍,危險異常。偽忠王率悍賊十餘萬晝夜猛攻,洋槍極多,又有西洋之落地開花炮。”然而,李秀成部在這裡苦戰了四十六天,終因一時未能攻破湘軍的長壕,加上軍糧、軍衣嚴重不足;貿然於十月初五(11月26日)下令撤兵,功虧一簣,使曾國荃得以死裡逃生。自李秀成攻雨花臺以來一直“寸心如焚”的曾國藩,這才舒了口氣。
第三部分:堅忍不怨不憂 勿忘勿助(1)
◆原文
稍論時事,餘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雲:“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餘生平作自箴聯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雲:“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略相近,因附識之。
夜閱《荀子》三篇,三更盡睡,四時即醒,又作一聯雲:“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至五更,又改作二聯,一雲:“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一雲:“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閒的光陰。”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在泛論時事時,我說應當挺起骨頭,盡力支撐。三更時睡不著,於是作一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以自警。我一生中作過很多的聯句自箴,可惜沒有寫下來。丁未年在家寫有一聯:“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經用木板刻寫出來,與這個聯較近似,就附記在這裡。
夜裡讀《荀子》三篇,三更過了才睡,四更時醒來,又作一聯:“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到五更時,又修改了兩聯,一聯是:“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另一條是:“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閒的光陰。”
◆原文
昔耿恭簡公謂,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與官場交接,吾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