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袁術之後,並試圖藉助曹操之手攻破鄴城,誅滅袁氏一族,而後再由我李利出面收拾殘局,繼而將冀州收入囊中。
直到現在,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進行,但是我隱隱感覺一切似乎過於順利了。以兗州曹操的為人心機,他不可能想不到我等正在利用他,藉助攻打鄴城削弱他的兵馬實力,為戰後一舉剿滅他做準備。然而他明知我等的真正用意,卻仍然不管不顧,一再調兵強攻鄴城。他為何這麼做,目的何在?究竟是他曹操變傻了還是我等被他矇在鼓裡?”
郭嘉聞言愣神,遲疑道:“既然主公對他如此猜忌,何不現在就除掉他?眼下以我軍的實力即使沒有曹操帳下兵馬相助,亦可攻陷鄴城,擒殺袁紹,收復冀州!”顯然,郭嘉堅信西涼軍完全有能力收復冀州,根本不用和曹操聯手。
李利輕輕搖頭,一邊沉思一邊緩緩說道:“是啊,我西涼軍擁軍數十萬,實力之強大遠勝於各鎮諸侯,儼然一枝獨秀,叱吒風雲。單以總體實力而言,休說冀州袁紹,即便是兗州曹操與其聯手共抗我西涼軍,我亦不懼。可是奉孝可曾想過,我軍兵馬雖多,戰力雖強,但戰線拉得太長,無形中大大削弱了我軍的總體實力。目前,遼東、幽州、朔州、西域商道、漢中和淮南等邊境,都需要屯集重兵方可確保安定平穩的局面,一旦調走這些兵馬,各州郡就會動盪不穩,甚至後方大亂,從而動搖我西涼軍的根基。此乃其一。
其二,眼下我等四面圍困冀州,佔據絕對優勢,兵馬之多兩倍於袁紹。然則,一旦曹操倒戈投向袁紹,那麼當下局勢就會瞬間逆轉。屆時,袁紹和曹操帳下兵馬聯手,其兵力多達四十萬,而我軍三路兵馬加在一起還不到三十萬。如此以來,這場決定中原命運的大決戰於我軍極為不利,勝負難料,其結果不容樂觀。
倘若我軍戰敗,那麼眼前佔據中原的絕好機會便是過眼雲煙,之前所付出的百般努力盡數化作烏有。戰後最好的結果便是,我軍退守黃河以南,而黃河以北的廣博疆域將悉數落於袁紹手裡,甚至連幽州和幷州都岌岌可危,時刻面臨大軍壓境的威脅。
換言之,我軍若想一舉剿滅袁紹和曹操兩股勢力,必須調集七成以上的兵馬,集中全力於一役,如此方有七成勝算。”郭嘉聞言面露沉思狀,既而輕輕點頭,對李利所言深以為然。
語氣一頓,李利看了看郭嘉的神色,接著說道:“有鑑於此,最近我一直在思索目前局勢,不求曹操與我等團結一心、共抗袁紹,只要他不率軍倒向袁紹,那便是對我軍最大的幫助。是以曹操近來一直跟在我身邊,我有很多機會也有無數種辦法除掉他,但是為了顧全大局、顧及眼前形勢,深思熟慮之後我最終決定暫時不能對他下手。原因很簡單,此時殺了曹操,就等於幫助袁紹解圍。不僅如此,他還能坐收漁翁之利,不費吹灰之力便將曹操帳下兵馬悉數收入麾下。
“切莫以為這種局面不會出現,恰恰相反,曹操死後其麾下兵馬必然投奔袁紹,誓死與我軍為敵。因為曹操麾下這支大軍與其他諸侯兵馬截然不同,曹軍之中的統兵主將全是曹氏族人。曹仁、曹純、曹洪、曹真、曹休和樂進等將領都是曹操的嫡系親信,除非將他們逼上絕路,否則他們絕對不會投效於我。所以唉,殺死曹操容易,但是想要收編他麾下的兵馬卻殊為不易,近乎完全不可能。與其這樣,不如暫時放他一馬,待滅掉袁紹之後再行區處。”李利這番話真正是有感而發。
歷史上,曹操之所以能夠屢遭大難而不倒,其根源就在於,追隨他的主要將領大多出自曹家和夏侯家。這是一群鐵桿兒追隨者,血脈相連,前途和命運緊密連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由此也不得不承認,跟隨曹操打江山的初期,夏侯家和曹家的確是戰將迭出,隨便拉出一個便是大將之才。而赤壁鏖兵之後,孫權和劉備之所以不敢殺曹操,絕不是為了顧全天下黎民百姓免遭生靈塗炭,其真正原因是擔心曹操死後,曹氏族人會不惜一切代價的殊死反撲,以致於前腳殺了曹操,後腳便步入曹操後塵,自身難保。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曹操得以屢敗屢戰,最終佔據中原,為後來的曹魏江山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則,世間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正是由於曹魏江山是建立在曹氏親貴浴血拼殺的基礎之上,才使得後來的曹氏子弟能夠不勞而獲,始終把持天下兵馬大權,極大壓制了後起之秀的仕途升遷和前途發展。
於是等到最早跟隨曹操打江山的那批親信將領相繼逝世,曹氏親貴人才凋零,後輩資質平庸卻身居高位之時,曹魏江山也隨之搖搖欲墜。直至外姓人司馬懿掌軍